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歷史上中秋節最大的謊言!“月餅起義”是謠傳?

歷史上中秋節最大的謊言!“月餅起義”是謠傳?

時間:2019-09-10 20:27:06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歷史上中秋節最大的謊言!“月餅起義”是謠傳?小編給大傢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在我國歷史上的元朝時期,謠言有很多,就比如說“禁止菜刀”差不多就是很多戶才有一把菜刀的。然而事實上,以往的很多謠言都是在清朝後期,反清人士接著“反元”的名義胡編亂造的。到瞭民國時期,由於時期相對較遠瞭,被一些縣志就冠以“俗言”“傳說”給以記錄。其實,稍微動動腦筋就能看出問題所在,根本不是正常人能做出來的事情。

例如這個謠言:

話說,朱元璋在元末農民大起義時,準備聯合各路反王發動起義。但因為朝廷管理甚言,“十戶一把菜刀”由“刀頭管理”,連起義的傢夥都沒有,而且同時起義怎麼聯系時間呀。朱元璋正在犯愁呢,軍事劉伯溫羽扇綸巾微微一笑,對朱元璋說:這個不難,八月十五人人都吃月餅,我們把“八月十五夜起義”放入餅子裡面,人人看到也就知道瞭。

朱元璋一聽哇哇大笑:哈哈哈哈哈,好好好,就按這一妙計。既然都是編,咱們不妨把兩個謠言放在一起編唄。其實,動動腦子就知道純屬胡言。首先就是歷史根本不對。

感謝頭條贈送的月餅,挺好吃。祝今日的所有朋友闔傢歡樂

(1)歷史根本對不上號,反元起義根本不是發生在八月,劉伯溫的經歷就可以戳破很多關於元朝的謠言

朱元璋不是起義,而是投軍;劉伯溫也不是起義參謀之一,而是,辭官的元朝漢人官員被請入已成規模的朱元璋隊伍。

劉福通起義是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開始的。

1352年春,郭子興在濠州起義,得到消息的朱元璋,當時還是雲遊討飯的僧人的他前來投軍。劉基(1311-1375年)在元朝屬於服從元朝政府政治的漢人,他的一生可以戳破很多謠言。1323年,劉基參加瞭科舉考試,12歲考中秀才。這就戳破瞭另一種謠言,即元朝沒有科舉制度。

1333年,22歲劉基參加會試成功,考中進士。但因為兵荒馬亂,一直賦閑在傢。1336年被授予江西高安縣丞步入官場。

其後,劉基辭官。1343年,元朝征召其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任職一年多後辭職回傢。1352年,清廷命其為江浙省元帥府都事,主要任務是平定元末農民大起義。因為劉基堅定認為必殺方國珍等才能震懾住反元起義,但元廷招安瞭方國珍。為表抗議,劉基第三次辭職。

1360年,已經成事的朱元璋把他請到瞭南京。這時,劉伯溫才開始正式反元。

對於劉基劉伯溫這樣的人,首先出於儒傢思想是看不起農民起義的,元朝滅亡後,許多像他這樣的儒傢漢臣跟隨元順帝北逃,終生都在反對明朝。劉伯溫1360年才投奔朱元璋,在此之前對反元起義也是持反對意見的。他雖然抨擊元朝政治腐敗,但這與造反無關。

其次,劉伯溫獻計反元的傳說,也隻是後世將其“神話”的一種延續而已。就和薑子牙、諸葛亮、徐茂功類似。包括劉伯溫修建北京城等基本都是胡說,隻是將元世祖忽必烈手下的劉秉忠的故事附會而已。因為,劉秉忠在元朝、明初時民間的傳說,到瞭明朝後期、清朝時期換成瞭劉伯溫。

後世還有諸如劉伯溫和諸葛亮兩大“神仙”鬥法的諸多胡言亂語。大傢其實純當酒後胡聊就行瞭。

再深刻一點兒就是:月餅在元代是什麼地位。

(2)月餅在元代是否流行很難說,關於元朝的謠言有些人明知不可靠偏偏要去傳

月餅到底出現在什麼時代,什麼人能夠吃得上月餅,在民間是否流行到現在都是很難說的事情。元末農民大起義時期,普通百姓連飯都吃不上,哪裡能夠傢傢戶戶吃得上月餅?

再者,元朝時“中秋吃月餅”也並不是必然活動。無論在唐朝還是北宋、南宋,“月餅”都不是“中秋賞月”的必備。唐宋時期的“中秋”主要是賞月賞花,吃的東西大多是應季新鮮水果。南宋時期“月餅”詞條開始出現,但具體什麼樣子、做法都不清楚。

隻是到瞭元明時期,因為“中秋節”的節日活動有瞭“傢庭團圓”“幸福安康”這些因素後,“中秋月餅”才逐漸從上層文人、有錢人向下轉移,成為全國大眾共同的節日。

這個謠言出現的具體時間比較難說,但可以肯定是清朝後期、晚清時期。有的人認為是嘉慶皇帝天理教時期,有的人認為是“義和團時期”。

限於篇幅我簡單地說一下“菜刀謠言”和“六十而埋”。關於“禁用菜刀、幾戶人傢共用菜刀”,其實拿一個歷史記載就能說明。

朱元璋、李善長監督修訂的《元史》應該不會有人說是“誇贊”元朝瞭吧。“列傳四十八孝子”中就有這樣一段話:王初應,漳州長泰人。至大四年二月,從父義士樵劉嶺山,有虎出叢棘中,搏義士,傷右肩,初應赴救,抽鐮刀刺虎鼻殺之,義士得生。

至大四年是1311年,也就是元武宗海山當政時期。連鐮刀都不禁止更何況菜刀。

綜上所述:通過“月餅起義”這個謠言或傳說,我們談瞭至少四個有關元朝的謠言:菜刀、科舉、月餅起義、劉伯溫神話。隻希望“謠言”不再,對歷史我們要以平和的心態去學習、去研究,可以不說但不要傳謠、造謠!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