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魏國的人才如果沒有流失,那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魏國的人才如果沒有流失,那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時間:2019-09-10 20:27:35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嗨又和大傢見面瞭,今天小編帶來瞭一篇關於如果魏國的人才沒有流失,統一中國的偉業可能沒秦國什麼事瞭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魏國是周朝的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隨即周顯王二十五年(前344)魏文侯在安邑稱王,國祚179年。其領土包括現在的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陜西東部、河北南部。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

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的雄心讓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初時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在整個戰國時期,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傢,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那麼為什麼戰國時期的很多人才都從魏國流失瞭呢?

一、魏國是一個人才培養基地,但沒有人才施展的空間。在戰國歷史上,要說對各國貢獻最大的那些臣子名將裡,細數之下我們很容易發現大多都是魏國人:張儀、商鞅、范睢,這三人可以說是為秦國掃六合鋪下瞭堅實的基礎;吳起、孫臏、龐涓、李悝等等也都在戰國歷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整個魏國在魏惠王後,魏國開始走下坡路。魏惠王曾感嘆“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裡,南辱於楚”。鳥都是擇良木而棲,當一個有才能的人看到魏國這樣的境況後,都能分析出魏國未來的發展軌跡,也就失去瞭輔佐它的信心。

魏國的君王無能導致瞭臣子之間互相傾軋,增加內耗。雪藏商鞅,直到瀕死之際才舉薦商鞅的公叔痤,仇視孫臏、妒忌孫臏的龐涓,迫害范睢、自大狂妄的魏相魏齊……這些種種事跡在任何國傢都會發生,但隻有魏國這樣的事發生最多。這樣的風氣,這樣的環境又怎是一個良好的吸引人才的環境呢?

二、魏國改革無疾而終,還不夠徹底,依然是貴族政治。相比秦國的商鞅變法,魏國最開始的李悝變法真的是太軟弱瞭。整個改革沒能牽扯到魏國的根本,對當時的舊貴族打擊力度不是很大,導致瞭李悝之後,魏國的改革很難再持續下去。同時魏國的國君在對改革的看法上也沒有像秦惠文王那樣繼承父志,將改革進行到底的決心。

反觀當世秦國,舊貴族在商鞅建造的法令體系下受到瞭殘酷的打擊,被滅族抄傢的不計其數,這讓秦國大大加速瞭封建化的進程,將權力越來越集中在秦王一人手上。

三、魏國地理位置特殊,決定瞭人才易流失。魏國位於各個國傢來往的要道,聯通整個東南西北,這裡的信息網絡相較於其他國傢更多更全。這對於人才來說,但凡知道哪個國傢的招賢令或者哪個國君招賢納士,自然會前往投奔。這是個學術活躍的時代,學者們自然可以隨意離開去往不同諸侯國。相比其他國傢,魏國做得太差瞭,因此魏國的人才也容易流失。

劉向曾在《戰國策》裡寫道:“秦果日以強,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事實上,任何朝代的發展都要重視人才,而君王的作為就十分的關鍵,得瞭人才才能得天下。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