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遺願是什麼?漢武帝幫他實現瞭
嗨又和大傢見面瞭,今天小編帶來瞭一篇關於秦始皇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秦始皇的遺願,漢武帝幫他完成,這中間間隔瞭將近一百年,到底什麼遺願這麼重要,改朝換代都要將之完成,故事就得從遠古時期講起瞭。

一:阿堵物的初級形態
一看題目就知道,這一小節要說到大傢都喜歡的錢,而之所以將錢稱之為阿堵物,並非看不起它,說實話,這玩意無論怎麼巴結,它都不喜歡我,萬般無奈,隻能故作清高,好歹還能博個雅士的名聲,事情就能有這麼尷尬。
阿堵物是怎麼來的?當然與商品交換有關。
上古,商品經濟還不發達的時候,人們都喜歡以物換物,以物換物固然實惠,但,小宗商品交換還可以,大宗交換呢?
拉著一車鹽、一車糧食滿大街溜達,一則不好保管,二來容易變質等等,出現的問題很多。所以,一種或多種價值大傢都能公認的,體積小,便於攜帶的替代品應運而生,沒錯,這玩意就是阿堵物,或者貨幣,或者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錢。
自夏立國以後,逐漸在天下流行,有學者認為,當時大傢比較公認的阿堵物是貝,也稱之為貝幣,計量單位為朋,約十枚小貝為一朋。
大約取其體積小,好攜帶的緣故,可以想象,當時人們提著一大串貝殼滿街跑,實在非常有趣。然而,大約貝殼也不好儲存吧,最起碼,它是易碎品。
假想一下,倘若有個財主,當然,那時候沒有財主,應該叫奴隸主。
一個葛朗臺似的奴隸主,省吃儉用瞭一輩子,攢下瞭偌大的傢私,大約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朋貝幣,還小心翼翼的將之收藏起來,臨瞭想給孩子一個驚喜,將之從地下掘出,卻悲催的發現,有好多貝幣都被腐蝕個稀碎,這份心情想來是非常不那麼愉快的。
因此,為瞭避免這類事件的發生,人們開始尋找一種可以延長貝幣保存時間的方法,但怎麼延長呢?先後出現瞭骨貝、石貝、陶貝、玉貝、乃至於包金貝。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工貝幣逐漸取代天然貝幣,其中骨貝、石貝、陶貝依然存在著天然貝幣的缺點,玉貝好一些,然而,上哪兒找那麼多玉,至於包金貝?
夏商以後,尤其到瞭商,人們掌握瞭冶煉技術,銅器已較為普及,於是,便模仿天然貝幣制作出人工的包金貝,在天下流傳開來。
也就是說,阿堵物變成所謂的硬通貨,大約就是從商開始的,其後一再簡化,殷商晚期,包金貝變成相對簡單的銅貝,銅貝再傳至周,索性連貝的大致模樣都不要,直接變成銅錢。
至此,阿堵物的初級形態,貝幣才徹底從流通市場退出,被銅錢取而代之。
那麼,這些又跟秦始皇有什麼關系呢?
刀幣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鑄幣之一
二:阿堵物的混亂形態
也就是說,周開始用銅錢,但是,用什麼模樣的銅錢呢?
大傢都知道,阿堵物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它之所以有價值,是背後有一個強大的朝廷做擔保,可要說起強大的朝廷,周就隻能呵呵瞭,為什麼?滿臉辛酸淚啊。
眾所周知,周采用的是分封制,除王畿周邊百十裡方圓的地方歸他打理之外,其餘都是諸侯的地盤。
諸侯各有各的小算盤,接受朝廷推廣的銅錢,那就意味著,經濟上就要完全接受朝廷的控制,可接受朝廷的控制,讓朝廷管住諸侯們的錢袋子,那諸侯們還怎麼玩,況且,不就是銅錢嗎,誰傢的一畝三分地上,沒幾座銅山啊,咱自己造還不行嗎。
於是呢,什麼刀幣、佈幣、鏟幣,什麼鬼臉錢、蟻鼻錢,就應運而生瞭。

各傢根據自己的錢袋子,根據自己的實力,規定這些阿堵物價值多少,阿堵物形態各異,價值又不統一,齊國吃一碗飯十個刀幣,燕國可能就變成二十個,到瞭楚國,很不好意思,刀幣是什麼玩意,我們隻認鬼臉錢,等等,商人們還怎麼玩。
當時就分上幣、中幣、下幣,上幣玉石、中幣金銀,雖然列國通用,價值也差不多,但這玩意市面上不多,老百姓玩不起,老百姓能玩的,隻能是下幣,銅錢乃至於春秋戰國時期曇花一現的鐵錢。
可問題是,這等阿堵物,列國價值不一,而且還會隨時發生變化,不如以物換物來的實在,阿堵物如此混亂,老百姓喜歡的自然還是牲畜、獸皮、糧食等。
老百姓不接受,後果就是,阿堵物愈發的混亂,乃至於愈發的不值錢。
三:秦始皇的遺願
這種混亂狀態一直持續到前221年,瞭不起的秦始皇一統天下,一統天下之後,秦始皇推行郡縣制,力圖建立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帝國,章程變瞭,自然要有新的玩法,怎麼玩?
一統阿堵物,提上瞭重要日程,簡單點說,一統幣制,使財富掌握在朝廷手裡,馭民、理政才能挺起腰桿。
是時,秦始皇依舊沿用春秋戰國將阿堵物分為上幣、下幣的做法,並對下幣,老百姓比較喜歡的下幣做瞭詳細的規定,什麼規定:
廢除列國使用的刀幣、佈幣、蟻鼻錢等,將秦國的圓形圓孔錢,改成圓形方孔,並規定:一個錢須重12銖,古,24銖為一兩,12銖即半兩,這就是有名的半兩錢。
對一個錢的最後模樣,重量都做瞭詳細的規定,從中可以看出,秦始皇一統幣制的決心有多大,然而,前210年,秦始皇駕崩,一統幣制未能完成,成瞭他的遺願,秦始皇駕崩不久,天下刀兵四起,胡亥等更沒功夫完成這麼瞭不起的偉業。
前202年,劉邦當瞭皇上,漢朝成立瞭,劉邦這個人比較懶,雖然號稱要推翻暴秦,而且好像特別討厭暴虐的秦始皇,然而,骨子裡,他對秦始皇還是非常崇拜的。
最起碼,當天子以後,“漢延秦制”,如何管理天下,大事小情都向秦始皇學習是毋庸置疑的,大的方面如此,小的,更不用說,包括繼承秦始皇的半兩錢。
隨著漢朝江山的鞏固,半兩錢逐步風行天下,成瞭大傢都喜歡的寶貝,既然大傢都喜歡,問題就來瞭,什麼問題?
錢是銅鑄的,至於銅,西漢初期是郡國制的天下,什麼是郡國制?
郡縣與分封並行,既然有分封,就會有諸侯王,跟春秋戰國一樣,誰傢地面上沒幾座銅礦,尤其是吳國,產銅大國, 他自己就可以鑄錢,自己能造硬通貨,還有什麼東西買不回來,一時間,“吳錢”風行天下,吳國也隨之富甲天下,七國之亂時,吳國最強,就是這個原因。

當時,朝廷對鑄錢沒什麼限制,甚至民間都有人可以鑄錢,較為有名的,漢文帝的寵臣鄧通,漢文帝賜他兩座銅山,他就自己鑄錢,鑄出瞭與“吳錢”齊名的“鄧錢”。
天下風行吳錢、鄧錢也就罷瞭,尤其可惡的是,當時鑄錢,純銅則質地太軟,必須另加一定比例的鉛和錫,有人就在鉛錫比例上做文章,制作不合規格的“劣幣”;
還有人沒銅,又想發財,怎麼辦?很簡單,將原半兩錢外沿的銅剪下一圈,另行熔煉,制造新的半兩錢,半兩錢原本該重12銖,但這種加工出來的半兩錢,卻隻重到3銖。
簡單點說,朝廷發行半兩錢,表面上看已經實現瞭一統幣制,實際上呢,因為沒有嚴格的限制,有銅礦的自己造,沒銅礦的呢,或者鉛錫比例上做文章,或者剪一圈銅,自己冶煉,將一個錢變成兩個,乃至三個。
當時的幣制就能有這麼混亂,至於“奸錢日繁,正錢日亡”,劣幣驅逐良幣,朝廷、百姓都大受其害。一統幣制,秦始皇的這個遺願就隻能成為遺願嗎?
四:漢武帝出手瞭
鄧通因為有銅礦,可以鑄錢,導致富甲天下,為所欲為,漢景帝上臺以後,追回礦山,將之革職,最後,鄧通在街頭活活餓死;
吳王劉濞因為有銅,可以自己鑄錢,致使吳國兵強馬壯,率先挑起七國之亂,七國之亂平定之後,朝廷自然會有所反思,這是為什麼呢?
前141年,漢武帝登基,很快找到問題的原因?什麼原因?還是秦始皇的主意好,經濟大權必須得牢牢掌握在朝廷手裡。
於是,將半兩錢改成五銖錢,並嚴令天下:銅山收歸國有,不許私自開掘,不許私自鑄錢,已經鑄好的,全部上繳朝廷,由朝廷統一冶煉重鑄。
將鑄錢大權收歸中央,這是一統幣制的第一步;第二步呢,就是針對民間的那些黑心販子下手,他們不是擅長制作假幣嗎?沒有銅,還將原半兩錢剪去一圈,攢下來的銅另行鑄造假幣,果然聰明,但也不是沒有辦法?
嚴格規定五銖錢的重量、尺寸,另,仿照齊燕等國的刀幣、佈幣,五銖錢外沿加一圈輪廓,給五銖錢外沿加一圈輪廓,看似簡單,對當時而言,卻是個很瞭不起的設計,直到今天,我們發行的硬幣,還沿用著這個設定。
數千年前的一個設計,直到今天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並為我們熟知,而且還見怪不怪,習以為常,古人就是這麼瞭不起。
至此,阿堵物才真正一統,秦始皇的遺願,終於完成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