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能一統天下,這三個人功勞很大
嗨又和大傢見面瞭,今天小編帶來瞭一篇關於秦始皇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說到秦朝,很多人第一反應是秦始皇的昏庸狂虐,但是,人傢即使在後來的執政上有問題,前期也是有著真本領的,尤其在軍事上。秦朝的軍隊殲滅瞭一切碰到的敵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不然,怎麼能一統天下呢?
可能,我們現在看來並沒有那麼強烈的感受,但是,秦朝的軍事在當時社會生產力的條件下,已經算是登峰造極瞭。無論是周邊還是世界上的其他國傢,都難以與其相提並論。強大的軍隊由強大的王朝鑄造,秦國的強大絕不是偶然,卓越的政治制度、堅強的民族意識、領導者的英明領導缺一不可。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在這之中發揮關鍵作用的三個人瞭。

首先,商鞅:歷史書上大傢都學過的“商鞅變法”,具體措施比如:“廢井田,開阡陌”。成功地讓奴隸變成自由人的身份,甚至,變成地主。他們不再是一個工具,可以租地主的田來種,甚至,憑借戰功擁有屬於自己的土地——奴隸翻身把歌唱!
面對這樣的誘惑,怎麼能不奮勇上陣殺敵?商鞅的政策經由君主的不斷完善,激勵著秦朝的每一個士兵在戰場上忘生死,做熱血男兒,自此,一隻“虎狼之軍”誕生瞭!他們並不畏懼戰爭,甚至,渴望戰爭,有戰爭就意味著有上升的階梯。
有記載:“他們善騎射,打著赤膊,急不可待地沖向戰場,左手提著人頭,右胳膊下夾著俘虜,追殺著敵人··· ···”
其次、秦始皇:要講起秦國的靈魂核心,非秦始皇莫屬。作為平天下建秦國的政治領袖,他的才能和影響是不能被忽視的。尤其是他對國傢軍事建設所做出的的指揮和努力。他是真的將遠見卓識與付諸實踐相結合瞭。
滅六國、吞八荒,恰是少年意氣風發時。或許,在某些事情的處理上,他有些暴癖和不近人情,但是,他讓秦國的士兵有仗可打,真正靠自己的努力領到獎勵來改變自己的生活,階級之間的差距不再如天塹,從這點上來看,他確確實實是一個卓越的軍事領帥和政治傢。
秦始皇讓秦國變成瞭一個全員習武的國傢,造出瞭一個為戰爭服務的國傢機器。何出此言?舉個數據例子吧,秦國總人口約500萬,卻可以支持60萬軍人常年在外征戰。從一個濟濟無名的小國打瞭500年的戰爭,最終,一統萬千疆土。

最後,秦國一名不知名的工匠:有傳言說,弩是由秦朝某個工匠發明的,這種改良後的弓箭擁有更遠的射程、更大的攻擊力,成為瞭一個時代的標志。弓片的強度被加大,從而,保證瞭瞬間有著更大的爆發力。
弩要求士兵要踮起雙腳,雙手發力才能掛上弦,用結實的繩子做弦,才能承受住巨大的攻擊力,並且,秦國將箭改成三棱箭頭更有穿透力。這麼一個看起來充滿著巧思的兵器,必然是某位傑出工匠的成果。人靠衣裝,士兵靠兵器,這種新式的武器大大加強瞭秦軍的戰鬥力。
那麼,秦軍武器——弩,究竟有多厲害呢?
秦軍的強大固然有很多因素,比如:君王意志、將領果決、士兵精神、戰術得當、軍法嚴茍等,但是,戰場上產生巨大戰鬥力的根本,歸根結底還是武器,我們就來具體說說這個弩吧。
首先為什麼說弩厲害呢?它和箭相比有什麼不同麼?
有記載說:公元342年,齊魏交戰之際,齊國軍師在魏軍必經之道邊埋伏瞭數萬名弩手,魏軍一過,浮屍盈野。
其實,弩的核心是重裝弩機。我們將最接近弩弓的軸,稱之為前軸,將另一個稱之為後軸。因為,扳機是懸垂於機匣下面的,放箭時,有個向後扳的動作,這時的旋轉軸自然是後軸;扳機上有一個凸緣,它是由兩個尖頭的搖桿相合形成的,在弩張開時,恰當放置;第三個部件類似於弦枕,位於前兩個部件之上,但是,與搖桿相合的。
從弩處將發時,弦枕的中心平片就會將弓弦的張力重壓於搖桿的尖頭上,一旦獲得向後的力便會作用於扳機,然後,搖桿下尖頭釋放並落下,致使弦枕整體下落,齒牙下縮,弩便成功發射瞭。據說,有效射程高達300米,150米內有更高的有效殺傷力。有如此強力的武器,也難怪秦軍被稱為“虎狼之軍瞭”。
“弩者,怒也言其聲勢威響如怒,故以名其弩也。”弩源於弓,威力又遠遠大於弓。並且,在秦代,秦弩制造實行瞭機械化生產。
秦軍的重裝弩機手便可看作是帝國的一個縮影,他們身掛復合甲手持強弩,組成瞭一個獨立的方陣,進則摧枯拉朽,退則堅若磐石。弩機賦予他們超強的遠程打擊能力,類似於當今美國提出的不接觸戰爭,把自己置於敵人打擊范圍之外單向打擊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