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到底遇到瞭什麼樣的天時地利 為何他能滅掉高句麗呢
還不知道:唐高宗為何能滅掉高句麗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高句麗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今中國東北南部和朝鮮半島中北部存在的一個政權。中國隋朝的第二任皇帝隋煬帝曾視高句麗為“眼中釘,肉中刺”,不惜連續三次發動傾國之兵攻打高句麗,試圖將之征服,可結果高句麗沒有滅亡,隋朝卻因窮兵黷武導致國力耗盡,百姓民不聊生,引發瞭遍及全國的大規模起義。隋朝就在一浪高過一浪的起義軍討伐下被終結瞭。

唐朝取代隋朝統一天下後,采取瞭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國策。經過幾十年發展,唐朝國力日漸強盛,唐軍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於是,雄心勃勃的唐太宗李世民就將征服高句麗提上瞭日程。
唐太宗之所以對征服高句麗特別感興趣主要出於這幾點原因:一、高句麗在漢朝時期曾是中國的一部分,征服高句麗就意味著收復中國舊有疆域;二、阻止高句麗統一整個半島,防止出現一個更強大的政權與東北的靺鞨結成聯盟;三、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失敗,這也激發瞭唐太宗挑戰艱巨任務的興趣。
然而盡管唐朝方面做好瞭充足的準備,唐太宗在公元645年發起的遠征高句麗軍事行動還是以失敗告終。雖然此役未動搖到帝國的根本,但卻沉重打擊瞭唐太宗的信心,而且高句麗對唐朝的態度變得比過去更加傲慢無禮。

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皇太子李治繼承皇位,是為唐高宗。唐高宗的歷史評價比較低,他意志軟弱,沒有乾綱獨斷的魄力,任憑皇後武則天從他手中一步步攫取權力卻毫無辦法。然而正是這麼一位軟弱甚至有點無能的皇帝,卻完成瞭隋煬帝和唐太宗都無法完成的事業——成功征服高句麗。那麼問題來瞭,唐高宗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實,唐高宗之所以能完成兩位前輩都無法實現的功業,最關鍵原因並非他有什麼雄才大略,而是攻滅高句麗的兩個有利條件都被他碰上瞭。
當時朝鮮半島上共存在著三個政權,分別是:高句麗、百濟、新羅。高句麗和百濟很早就結成瞭軍事同盟,而新羅則是唐朝的藩屬國。公元656年,高句麗聯合百濟入侵新羅,在兩國軍隊的合力攻擊下,新羅很快就丟失瞭三十多個城鎮,形勢變得岌岌可危。為瞭活下去,新羅向宗主國唐朝發出瞭求救信。

在看過新羅的求救信後,唐高宗和大部分朝廷大臣都認為應當出兵解救。因為,作為宗主國,眼看著藩屬國被攻占而無動於衷會有失天朝威嚴,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更重要的是,唐朝可以借這個絕佳機會將勢力擴張至朝鮮半島,為將來攻滅高句麗打下基礎。
公元660年,唐朝名將蘇定方率領十萬大軍從山東半島出發,通過海路抵達百濟。同時,約五萬新羅大軍從西部向百濟發起進攻,以配合唐軍的行動。在唐朝和新羅聯軍的圍攻下,百濟迅速被擊潰,百濟皇室成員被押往長安當瞭人質。
唐朝占領百濟後,很快就開始策劃對高句麗展開軍事行動。原本唐朝進攻高句麗需要穿過遼東漫長的陸路,這條道路夏天因雨水過多而非常泥濘,冬天又因過於寒冷而令人無法忍受。如今唐朝大軍就能從南北兩個方向夾擊高句麗,讓對方難以應付。

公元666年,高句麗的軍事獨裁者泉蓋蘇文去世,高句麗內部很快就陷入瞭混亂,這又為唐朝征服高句麗提供瞭第二個有利條件。
同年年末,唐高宗任命老將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領大軍攻打高句麗。同時,唐朝在原百濟駐紮的軍隊也向北進發,配合主力行動。668年九月,高句麗都城被攻破,包括高句麗國王在內的二十餘萬人被唐軍俘虜,高句麗滅亡。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