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晁錯死得冤不冤?為什麼說晁錯死得比商鞅還慘?

晁錯死得冤不冤?為什麼說晁錯死得比商鞅還慘?

時間:2019-09-12 13:42:12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晁錯死得冤不冤?為什麼說晁錯死得比商鞅還慘?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傢參考。

漢景帝時期,晁錯因提出“削藩”的國策,從而引起七王之亂,最後被漢景帝滅族。三月後叛亂平息。

晁錯的死是必然的嗎?能否免死?他的被殺,冤不冤?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再回到西漢那個年代。

晁錯在漢文帝朝,擔任太子的總管之職。因為在漢文帝的一次親自策問中,取得瞭最優評價,後升為中大夫。

在其位就要謀其職,晁錯多次上書文帝,提出削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議。但比較偏向守成的漢文帝覺得時機還不成熟,就未采納他的建議,但對他的才能卻十分賞識。

這些建議雖然被束之高閣瞭,但對太子劉啟的影響力卻是極大的。所以等劉啟執政之後,晁錯受到特別的恩寵,他馬上提拔晁錯為內史。

晁錯的接連提升,引起袁盎等重臣的嫉妒;並且他的許多建議,更引起袁盎的反感。

太子劉啟

晁錯因為得到皇帝的充分信任,就有瞭多次單獨覲見的機會,他和景帝議論國傢大事,景帝對他言聽計從,經他手修改和訂立瞭許多法令。

晁錯的許多做法,引起當時丞相申屠嘉的忌恨,尋找機會來挑他的錯。後來以晁錯擅自鑿開廟墻為由,要求處死他,但因得到漢景帝的庇護而免災。申屠嘉氣憤不過,回到相府之後吐血而死。

申屠嘉死後,景帝更大方瞭,幹脆提升晁錯為禦史大夫,位列三公,地位愈加顯貴。

這時的晁錯覺得時機成熟,他要施展個人的政治抱負瞭。

公元前155年,晁錯再次上書,陳述諸侯的罪過,請求削減封地,收回旁郡,提議削藩。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削藩策》 )

奏章送上去,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集會討論,因景帝寵信晁錯,沒人敢公開表示反對,隻有竇嬰不同意,因此和晁錯之間產生瞭隔閡。

竇嬰

漢景帝一看朝堂上隻有竇嬰一個人反對,別的大臣都默不作聲,沒有政治經驗的他以為這是一個加強中央集權的好辦法,於是就下令實施瞭。

在晁錯更改瞭法令三十條的基礎上,皇帝下詔令,削奪趙王的常山郡、膠西王的六個縣、楚王的東海郡和薛郡、吳王的豫章郡和會稽郡。

這是在老虎嘴裡奪食呀!條令一出,引起軒然大波,諸侯都強烈反對,由此對晁錯是恨之入骨。

晁錯的父親聽到消息後,特意從潁川趕來,對晁錯說:“皇上即位不久,你身為三公輔政,進言削諸侯之策,是離間人傢骨肉,諸侯群起而攻,皇上責怪下來,你怎麼辦?”

完全是提醒他要考慮到實施此事的危險性,做人要考慮好後路才行。

但此時的晁錯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瞭。至於身後的事情,他管不瞭那麼多瞭,於是勸慰父親說:“形勢所迫必須如此,不如此,則天子不尊,宗廟不安。”

他父親聽後,悲戚的說:“你這樣一來,劉傢的天下是安定瞭,我們晁傢可就危險瞭。”

晁錯的父親看到勸說無效,回到傢就服毒自殺瞭,臨死時說:“我不忍心看到災禍降臨到我頭上。”

晁錯

削藩令下達十多天後,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諸侯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史稱吳楚七國之亂。

從諸侯的反應之快可以看出,此舉已經引起眾怒,所以他們互相之間一談就妥,都把矛頭對準瞭“削藩令”的始作俑者晁錯。

此時事情發酵到這個程度,這是他們所始料不及的,漢景帝也沒瞭主意,問計於晁錯,沒想到此時他竟然提出這麼一個解決辦法——由皇上禦駕親征,自己則留守京城。

“後十餘日,吳、楚七國俱反,以誅錯為名。上與錯議出軍事,錯欲令上自將兵,而身居守”。(《漢書·袁盎晁錯傳》)

???!!!

史書上沒有記載,漢景帝當時聽此話後是什麼反應,估計腦子裡頭已經打出瞭如上一連串的驚嘆號和問號。

這是何意?讓朕禦駕親征,你留守在京城!

此時君臣二人的思想,開始分叉瞭。

漢景帝想的是自己親自帶兵,這樣可以始終手攥著兵權,這是有利的一面;但如果戰事不利怎麼辦?皇帝離開京城中樞,朝廷再發生變故,可就死無葬身之地瞭。

而晁錯想的是,自己是漢景帝的心腹,由他坐鎮京城,更保險一點。

???!!!

這時候竇嬰入宮瞭,請求景帝召見袁盎。

袁盎曾當過吳國丞相,對那裡情況還是比較熟悉的,他認為吳楚七國造反不足為患,並獻策說:“吳楚叛亂目的在於殺晁錯,恢復原來封地;隻要斬晁錯,派使者宣佈赦免七國,恢復被削奪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亂,兵不血刃。”

現在火已經燒起來瞭,用什麼辦法澆滅它,誰心裡都沒有良策。袁盎的計策能否成功,漢景帝心裡也沒有把握。但是他沉思半晌,才說瞭一句話:“看來也隻有如此瞭。為瞭江山社稷的大局考慮,隻能有人做出犧牲瞭。”

袁盎看到自己的獻策說動瞭皇帝,舒瞭一口氣,寬心的說:“愚臣之計隻有這,唯請皇上深思熟慮。”

於是封袁盎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裝,出使吳國。

誅殺

這個時候,漢景帝心裡已經有瞭一個基本想法,他準備犧牲晁錯,以換取和平瞭。

袁盎獻策十多天後,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名上書,彈劾晁錯,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

看到這些聯名上書的奏章,漢景帝馬上毫不猶豫的批準瞭。

此時的晁錯還沒有一點意識到自己已經大禍降臨瞭。漢景帝派中尉到晁錯傢,下詔騙他上朝議事時,他還很莊重的整理行裝,穿好朝服,才上瞭車。

但是當車馬經過長安東市時,中尉命令停車。車停下之後,中尉向晁錯宣讀皇帝的詔書。詔書宣讀完畢後,晁錯就穿著朝服被腰斬瞭。

腰斬晁錯後,接下來又將他傢滿門抄斬。

晁錯死後,叛亂卻沒有停止,但是當時他們所打“清君側”的旗號不管用瞭,現在成瞭真正的叛亂。

古人雲,師出有名。這種叛亂行為,將士們的士氣是很差的。

所以,當太尉周亞夫率兵,和大將軍竇嬰一起,隻用瞭三個月時間,叛亂即被平息,叛亂的七王被全部消滅,一個沒剩。

七國之亂,西漢的中央政權獲得瞭絕對勝利。

七國之亂

現在我們來分析,晁錯因“削藩令”被殺,他死的冤枉不冤枉。

一、首先要說,晁錯的“削藩令”是個好想法,但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晁錯最早學的是“刑名之學”,這法傢的治國思想,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推崇嚴刑峻法,執行起來比較嚴苛,不給人以回旋的餘地。

後人對此事有許多評論,但以蘇東坡的評論抓住瞭問題的實質:

“前知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圖之。”(《晁錯論》宋·蘇軾)

蘇軾的觀點是,要事先估計到這種必然性,事情來瞭並不驚慌,而從容不迫地規劃解決,最後才能獲得成功。

漢朝初期,都尊崇的是黃老哲學,這個學派的治國理念是什麼呢?用老子的話說叫“治大國者若烹小鮮”,什麼叫做小鮮呢?就是這個小魚,小蝦要怎麼做呢?

在鍋裡放一點油,把小魚小蝦放在裡面,用小火慢慢烤,烤焦瞭以後翻過來再烤,烤得酥的骨頭都能吃瞭就可以瞭。如果小魚小蝦在鍋裡,你拿個鍋鏟不停地炒,最後成什麼?成渣子瞭。所以老子說治理一個大國,就像做小魚小蝦一樣,要小心翼翼的。

所以說削藩是要削的,但不能那樣急吼吼的,得一點一點來,慢慢地做。否則,就會事與願違。

相比晁錯的“削藩令”,漢武帝的“推恩令”就高明的多瞭。它得到瞭最廣泛的支持,並且讓諸侯王在歲月的消逝中慢慢的分解,裂變,最後以致於消亡。

推恩令

二、晁錯隻是個飽學之士,但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傢

從漢書中對晁錯性格描述,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點:“錯為人峭直刻深”。

就是說晁錯的性格是嚴厲、剛直、苛刻、心狠。

同時具備這4個條件的人,是不會有多少朋友的。

申屠嘉一生經歷瞭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高後呂雉、漢文帝劉恒、漢景帝劉啟五朝,是個五朝元老瞭,而且他是為人剛正堅毅、品德高尚的人,(“申屠嘉可謂剛毅守節矣。”《史記》)這樣一個德高望重之人,都讓晁錯給氣死瞭,可見晁錯的情商低到什麼程度?

不能團結周圍的絕大多數人,那麼做起事來必然孤立無援,有時候更顯得獨木難支。

漢景帝

三、晁錯做起事來一意孤行,不計後果

他的想法絕對有利於大漢朝廷,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他隻想一意孤行的辦成這件事情,而不計後果。當時他的父親都看出瞭事情的危險性,但是他卻沒有往此處想。

當削藩引起七王叛亂時,漢景帝沒有責怪他,而是主動問策於他。這說明過去漢景帝對他言聽計從,是充分信任的。但是他的回答呢?

他則讓漢景帝禦駕親征,以身試險;自己卻留守京城。其他如何應對,如何佈局,如何調兵,都沒有瞭辦法。這讓皇帝怎麼想?

呃,原來就是一個“清流”呀!

由此從對他的崇拜,變成瞭鄙視,繼而產生怨恨。袁盎建議殺他,根本不是為瞭所謂的讓七國退兵,而是為瞭坐實劉濞不是在清君側,而是要造反的罪名。

所以說,晁錯不知不覺間,已經被袁盎這個高手當成瞭棋子。

這麼看來,漢景帝的腦子果然聰明,他明知道不能起多大作用,但是在這一刻,決定誅殺晁錯,也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而實施瞭。

最後晁錯被滅族,七王卻還不息兵,於是果斷啟用武將周亞夫,並派經驗老到的竇嬰協助。三個月,僅僅三個月,叛亂被平息,中央政府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腰斬晁錯

結語:叛亂平息瞭,削藩的成果也出來瞭,朝廷的目的達到瞭,但晁錯卻隻能沉冤千年瞭。

一個從前線回來的校尉鄧公(鄧先)替晁錯說瞭一席公道話,漢景帝似乎是“恍然大悟”,並“深感後悔”,但是後來史書上並沒有給晁錯平反追封的記載,是否有意識“忘記瞭”?

漢景帝這個忘記瞭,的確耐人尋味。這說明,晁錯的想法雖然不錯,但因內亂他是始作俑者,再加上晁錯平時人緣不好,漢景帝時期的大臣們,竟沒有一個提出給他平反昭雪的動議。

到瞭漢武帝時期,漢武帝的推恩令比晁錯的削藩令不知又高明瞭多少倍,把晁錯削藩的功勞給比沒瞭。這樣,就沒有人記得他這位為漢傢江山慘遭滅族的功臣瞭!

如果類比一下,他是不是比同樣改革變法的商鞅還冤?

商鞅死後,雖然秦沒有給他平反,但他的歷史評價很高。晁錯呢?被同僚所遺忘,被皇帝所遺忘,被百姓遺忘,被歷史所遺忘。

他的下場是不是比商鞅還悲慘?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