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佈有那麼厲害嗎?劉、關、張三人打不過嗎?
嗨又和大傢見面瞭,今天小編帶來瞭一篇關於三國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他不算是很有才幹,但是,很有武功,很有能力,最終,卻讓天下有名武士都投靠在他的腳下。他一開始一無所有,還是靠著那微薄的皇族血脈強撐著,到瞭漢室快要滅亡的時候,他不忍心,逃奔各處,結交世人,漸漸地自己重建漢室王朝,他便是——劉備。

既然說到瞭劉備,為何在《三國演義》的第一回,劉備這個人物會出現在曹操之前呢?
其實,早在曹操之前,劉備就已經開始籌備連環計瞭。當時,為瞭實現自己改朝換代的野心,他選擇瞭效果更加明顯的“天時連環計”。劉備意欲模仿劉秀,妄圖成為最後坐收漁翁之利的黃雀,所以,他又選擇瞭後發制人的“人和連環計”。
雖然人們常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及人和,但是,人和之計也存在投入與產出時差過大的問題,往往需要提前準備,最後收獲。而劉備的眼光也算準確,他不僅特別有耐心,還借鑒瞭漢高祖劉邦的前車之鑒。劉備將項羽當作假想敵,更與勇猛過人的關、張二人結為兄弟。
而隨著局勢的變化,劉備漸漸發現:自己的對手是呂佈——曹操暫時都啃不瞭的硬骨頭。但是,劉備並不想親自殺死呂佈,這就如同曹操難以對董卓下手一樣。相較於曹操的口無遮攔,隱忍又城府頗深的劉備,註定要壓抑的活著,他甚至對關張兩位異姓兄弟也是喜怒不形於色。

例如:劉備對皇位的欲望以及他不願殺掉呂佈的心思。
前者很好理解,劉備在傢天下的環境中生活,異性之人不會為瞭政治野心而結為兄弟,畢竟,未來長幼愚賢等子孫的承襲矛盾是難以調解的。劉、關、張三人之間的關系也比較微妙,而劉備結拜兄弟則有兩個目的:
一是為瞭利用自己超越傢天下的民主意識及選賢之能來感召世人;
二是妄圖借助異性兄弟之力,離間曹操和呂佈,等到中興大業有望之時再壯士斷腕。
而張飛和關羽就顯得單純多瞭,他們想的是匡扶東漢,以實現自己報國安民的大志,順便再得些錢財和名譽。若是以如今務實的眼光來看,不管是保全西漢還是東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右傾向。所以,他們三人近乎畸形的兄弟關系,則是由畸形的封建制度導致的。

那麼,為何後者也不足為外人道呢?因為,這件事也與劉備的稱帝美夢息息相關。
試想一下,若劉備在虎牢關就殺掉瞭呂佈,那麼,董卓也會隨之倒臺,如此,劉備就隻能看著天下旁落,甚至,連曹操都會被牽連,他該多麼不甘心。因為,這兩人都心懷政治圖謀,劉備便打算先與曹操雙贏。畢竟,當初你舉薦瞭我,我再順勢助你一次也不為過。
隻是,呂佈對劉備的作用更大一些,因為,他可以牽制曹操。但是,誰能想到的是,很早的時候,劉備就打算滅瞭能單騎鬥十八路諸侯的呂佈,及妄圖挾天子令諸侯的曹操瞭。劉備的大耳朵也算是沒白長,至此,他已經成功瞭一半瞭。
董卓在第一回中,還沒有表現出其大逆不道的本質,所以,劉備在勸說張飛時,尚且,還有冠冕堂皇之理,他說道:“董卓乃朝廷命官,怎麼能擅殺?”當時,關羽也覺得此話甚有理,還站在瞭劉備一邊。
等到第五回,劉備妄圖再次饒過為虎傅翼的呂佈時,便無從解釋瞭,而且,當時關羽站在瞭張飛一邊,這該怎麼辦呢?劉備還是想出瞭一個辦法——欲擒故縱。
當時,關、張二人正與呂佈打的難舍難分,隻見劉備直接拿著雙股劍就沖瞭進去,隨後,呂佈對劉備虛刺瞭一戟,他在蕩開陣角之後便直接騎馬跑瞭。劉備這時則假裝不服氣,又跟著關、張二人一同追趕。雖然,都是看似遺憾的表演,曹操與劉備相比還是差瞭一大截。
因為,劉備不僅擊退瞭從未打過敗仗的呂佈,還將自己塑造成瞭戰勝方不可缺少的一員;此舉不僅激勵瞭全國百姓除董的熱情,還獲得瞭曹操與呂佈二人的暗戀,可謂是一箭雙雕。由此也可看出,劉備的離間之法,與曹操的嫁禍不同。他需要首先引起雙方對自己的興趣,然後,再如渣男一般,腳踏兩條船,這種計謀與貂蟬所為類似。
其實,相對來說,劉備采用的這種連環計,生效的時間過長。如果,當初劉備沒有插一腳的話,關、張二人能夠打敗呂佈嗎?答案是肯定的,隻是時間問題而已。因為,張飛之前曾多次與呂佈單挑,結果都是難分勝負。若是有瞭溫酒斬華雄的關羽助陣,肯定是穩贏的。
但是,劉備又擔心其為呂佈準備的關、張二人太過強大,失手將呂佈殺死。所以,就直接沖上去假裝幫忙,為呂佈放水。張飛從前總稱呂佈是“三姓傢奴”,哪曾想,自己也是被劉備玩弄於股掌之間的“異性兄奴”。
根據劉備以往的作風,若是關張真打不贏呂佈,他早就撤瞭,怎麼還會上前助陣呢?後來,曹操與呂佈二人果然被劉備套牢瞭。
譬如,當初曹操打算以為父報仇的名義討伐徐州時,呂佈就直接抄瞭兗州和濮陽老巢,呂佈此舉根本無法獲得任何好處,卻幫劉備保住瞭徐州,更使得陶謙再三推讓徐州,可謂名利雙收。隨後,劉備與張飛又上演瞭一出雙簧,慫恿呂佈在小沛及徐州等地與曹操展開消耗戰,使得曹操的銳氣得到極大的削減。
早年的劉備真算得上文武雙全,收放自如,但後來,他也如同刺殺董卓後受驚的曹操一般,性情和身體都開始變差瞭。劉備在三英戰呂佈放水呂佈後,劉、關、張三人的兄弟情便有瞭芥蒂。特別是關羽,他開始懷疑劉備的私心,畢竟,你不仁就不能怪我不義,劉備在忠君與忠兄之間,最早,選擇瞭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