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奇人鄒普勝:地位比劉伯溫高,跟錯主子最後結局如何?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鄒普勝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在元末明初,風雲際會,各類小型豪傑揭竿而起,共同反抗暴政。朱元璋當然是最後的大贏傢,而且贏得盆滿缽滿,贏得瞭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天下。當時的起義軍林林總總,奇人異士也不少,隻不過按照成王敗寇來算,都埋沒在歷史的故紙堆之中,無人問津,鄒普勝就是其中的一個。
現在的人,將劉伯溫描述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能的謀士。其實,一方面劉伯溫在朱元璋的軍隊中地位並不算高,另一方面為瞭煽動百姓,各支起義軍中都有劉伯溫這種角色,朱元璋捧出劉伯溫,而徐壽輝則是捧出瞭鄒普勝。
隻不過兩人的起點相差實在太遠,劉伯溫是正兒八經的元朝進士,還當過元朝的小官,而鄒普勝則是一個鐵匠出身。他喜好道學,又偏偏受到彭瑩玉的影響,成為後者的門徒。彭瑩玉是一個和尚,又是白蓮教的在江西地區的教首。這種錯綜復雜的宗教關系,讓鄒普勝的經歷顯得非常傳奇。
當徐壽輝準備在蘄州發動起義時,曾經帶著材料讓鄒普勝打造鋤頭等農具作為武器。也不知道是因為數量太過龐大讓他起瞭疑心,還是真的能掐會算,鄒普勝則對徐壽輝說:現在天下還要鋤頭做什麼,我應當為你打造武器。(今天下尚須鋤治耶?當為煉一劍贈君耳)
於是,鄒普勝也投身於紅巾軍,為徐壽輝出謀劃策,以推翻元朝的統治為目標。徐壽輝攻下蘄州,率先稱帝,定國號為天完。沒有人勸說他“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手下將領隻想瓜分勝利果實,過一把癮。

搶先出頭的好處是能迅速積累人氣,但是壞處就是成為眾矢之的,不僅元朝統治者率先攻打敢於稱帝的起義軍,就是其它的農民軍,也對天完國虎視眈眈。在這種形勢下,徐壽輝建立的政權可謂腹背受敵,四面楚歌,形勢不容樂觀。
然而,當時天完國有四個猛人,他們分別是鄒普勝、倪文俊、趙普勝、傅友德,號稱四大金剛。其中倪文俊是元帥,趙普勝和傅友德都是大將,而鄒普勝則是出謀劃策的太師,排名也是四大金剛之首。就靠著這四個猛人,天完國不僅沒有迅速完蛋,而且還攻下瞭江西、湖南一帶,盤踞長江中遊,坐擁百萬大軍。

徐壽輝能依靠這四人穩定瞭局勢,卻沒有能穩定自己的皇位。陳友諒不知不覺利用他和倪文俊的矛盾,獲取瞭他的信任,並且慢慢掌握瞭權力。最後,在天完國軍隊攻打朱元璋的途中,陳友諒幹脆在采石弒殺瞭徐壽輝,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漢。
對於鄒普勝,陳友諒兵不舍得殺,還是任命他為太師。鄒普勝對徐壽輝也沒有多大感情,反而認為陳友諒更像是亂世的明主,更能統一天下。於是,鄒普勝竭盡全力輔佐陳友諒,讓大漢又維持瞭一些時日。隻不過,在鄱陽湖一戰中,朱元璋終究是天命所歸,不僅贏下瞭至關重要的勝利,而且還一箭射死瞭陳友諒。

陳友諒時候,陳漢政權自然難以支撐,鄒普勝是謀士,卻不能抵擋天下大勢。眼看大局已定,他退隱山林,甚至改名為何野雲,安心做瞭一名閑雲野鶴的道士。昔日被熱捧為有通天徹地,能讓風雲變幻能耐的他,最終雲遊各地,以相面堪輿為生。
相傳何野雲曾經憤恨於自己沒有選擇明主,但劉伯溫對於這名同行非常仰慕,還請朱元璋宣召他入朝為官。然而,敗軍之將豈敢言勇?作為謀士,他知道輸得很徹底,輸掉的不光是前途,而且還有這輩子的名譽。滿心羞愧的他,自然沒有臉出來做官,隻能繼續自己的道士生涯。
據說晚年的何野雲,出沒在潮汕一帶,他用自己所學的一些把戲,為人看相、算命,捉弄惡霸,戲耍官府。這些故事越傳越神,反倒又讓他成為當地的神仙,在那一帶,他有為虱母仙、邋遢道士、何野雲仙師、龍尾聖王、龍尾爺、龍爺等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