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北京買房很貴嗎 百姓需要不吃不喝幾年呢
還不知道:清朝北京買房很貴嗎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有安傢置業的習慣。但凡手中比較寬裕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事情就是買房買地。如今的房價已讓許多中國傢庭“望房興嘆”,那麼在古代,老百姓買房要花多少錢呢?本文我們就以清朝時期的北京房價為例。

清朝的老百姓也很鐘情於買房買地,但當時沒有專業的房地產機構來做系統的數據統計,因此我們隻能通過一些房產交易的記錄,來瞭解當時北京的房價。
康熙五十七年(1718),北京大興縣北城日南坊(坊名“日南”,相當於某某街道)有一所樓房出售,該房臨街,下面兩間開店,上面兩間住人,樓後加蓋廂房一間,合計5間房,賣瞭210兩。
乾隆十二年(1747年),北京內城西北角太平湖東(新街口),新造七間半瓦房,不含土地價,共花瞭85兩。
乾隆十三年(1748年),北京內城新簾子胡同(長安街南,新華門與和平門之間),四間瓦房交易價格是70兩。
乾隆十六年(1751年),天津人丁予范在北京劉傢胡同二道街買瞭一塊地,蓋瞭一處四合院,這四合院占地近一畝,蓋瞭10間房,連買地帶蓋房,花瞭180兩銀子。
道光十八年(1838年),天津人任秀坡花200兩銀子,把丁予范在劉傢胡同二道街開發的這套四合院接瞭下來,加蓋一間客房、一間門樓、三間書房、三間板房,總共投資瞭350兩,後來又以600兩的價格出售。

看完瞭清朝時期北京房價的信息,我們還必須要瞭解下當時人的收入情況。
根據清朝乾隆《大清會典則例》卷五十一《戶部·俸餉》所示,親王歲俸銀一萬兩。排在親王之後的郡王歲俸銀五千兩,貝勒歲俸銀2500兩,貝子歲俸銀1300兩。文武官員每年俸銀:一品180兩,二品155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1兩,從九品31.5兩。
不過上述的俸銀隻是官員的基本工資,不包括獎金(養廉銀)。通常養廉銀是正常工資的10倍到100倍。以清朝臺灣巡撫劉銘傳為例,他的年薪為155兩,養廉銀則達一萬兩。
也就是說,清朝的官員們想要在北京買房,那是非常輕松的事。當然,官員手下還有一大幫幕僚、仆人需要養活,開支也很大,不可能把錢都拿來買房瞭。

乾隆年間,北京一個普通老百姓的月收入大約在2到3兩銀子,年收入也有30兩左右,跟九品官的基本工資差不多。如果不吃不喝,兩年的收入就足以在內城買數間瓦房瞭。
因此,對清朝的百姓而言,在北京買房並不是什麼“壓力山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