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毀掉孔廟是真的假的 事實到底是什麼樣的
太平天國毀掉孔廟是真的假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近年來,不少以晚清歷史為題材的網絡文章,猛烈地抨擊太平天國焚燒孔廟、學宮,砸毀孔子神牌,還在定都天京後,大規模地禁書、燒書,禁毀瞭無數儒傢經典書籍。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太平天國就不僅僅是與清朝為敵,而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為敵瞭。
這是真的嗎?

答案沒有這麼簡單。
一
網絡文章之所以抨擊太平天國焚燒孔廟、學宮,砸毀孔子神牌,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瞭曾國藩的影響。
1864年2月,曾國藩創建湘軍後,奉命開赴前線,進剿太平天國。古人講究“師出有名”,曾國藩作為一名有文化的讀書人,自然不會忘記這一點。因此,在湘軍出征之際,親自撰寫並頒佈瞭一篇《討粵匪檄》。在這篇檄文裡,曾國藩指責太平天國破壞傳統儒傢文化,“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

曾國藩還舉瞭例子:“粵匪焚郴州之學官,毀宣聖之木主,十哲兩廡,狼藉滿地。嗣是所過郡縣,先毀廟宇,即忠臣義士如關帝嶽王之凜凜,亦皆污其宮室,殘其身首。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社壇,無朝不焚,無像不滅。”在曾國藩一支如緣巨筆下,太平天國在湖南郴州焚燒學宮、毀損孔廟,甚至連關帝、嶽飛廟宇也不放過。此外,佛寺、道院、城隍、社壇等均不得幸免,盡數遭殃。
然而,曾國藩這段記載很有可能屬於造假。
著名歷史學傢、廣西師范大學歷史學科的重要奠基人鐘文典,幾十年從事太平天國歷史研究,他在詳細分析太平軍進入湖南後的表現後發現,太平軍在道州、永明縣、江華縣、桂陽縣、郴州、永興縣、安仁縣、茶陵州、攸縣、醴陵縣、長沙縣、寧鄉縣、益陽縣、嶽陽縣、嘉禾縣等州縣,均無焚毀文廟和孔廟的記錄。
唯一被毀掉文廟的是嘉禾縣。可是,根據《嘉禾縣志》記載,毀掉嘉禾縣文廟的人,並非太平軍(西匪),而是土匪。

曾國藩所說的郴州學宮的確被毀掉瞭。然而,《郴州直隸州鄉土志》的記載是“適粵賊犯彬,毀於兵”。按照字面意思,郴州學宮可能是毀於戰火,也有可能是毀於清軍(兵勇),唯獨不太可能是毀於太平軍。
二
1853年1月12日,太平軍攻克武昌。此後,太平軍順江而下,並於當年的3月19日攻克南京。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的確曾經出現過搗毀孔廟、焚毀儒傢經典的情況:從各地搜查出來的書籍用擔子挑,論擔計量;經過廁所時就把一些書籍扔進去當手紙,廁所裡扔不完就用火燒,火燒不完就往水裡扔。禁止閱讀、收藏、買賣儒傢典籍,否則將會殺頭……

可是,這種現象持續時間並不長,隻有短短兩個多月。之後,太平天國對儒傢的態度就大為緩和。楊秀清借“天父下凡”,說孔子“功可補過”,準其在“高天享福”。太平天國也允許儒傢經典書籍《四書》《五經》在進行刪改後出版發行。
後來,太平天國還采取瞭開科取士,其後制度日備,有會試、鄉試、縣試等,而且錄取面很寬。雖然說自稱“新朝考試”,但骨子裡還是科舉制度那一套。
三
其實,曾國藩在《討粵匪檄》裡所哭訴的“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正是他維護的大清王朝幹出來的。
清朝入關後,為瞭維護統治,推行文字獄,從順治朝一直延續到乾隆朝,長達150多年間。光是乾隆時期,就制造瞭130多起文字獄。這150多起文字獄的背後,是成百上千條讀書人的性命,是無數傢庭的悲歡離合。

這可比搗毀孔廟更惡劣吧?
乾隆時期,乾隆皇帝啟動瞭《四庫全書》的編纂。在廣泛收集各類書籍時,乾隆皇帝發現不少書籍存在“抵觸本朝”的情況,下令將它們全部焚毀。
這是一種系統性的毀書行動。清朝著名藏書傢陳乃乾在《禁書總錄》中統計,《四庫全書》編纂過程中,全毀書目2453種,抽毀書目402種,銷毀書版目50種,銷毀石刻24種。光是在浙江,1782年這一年就毀掉書籍538種、13862部。

《四庫全書》共收錄3462種圖書、79338卷、36000餘冊。其實,在編纂的過程中,毀掉的圖書遠遠多於這個數量。
這可比焚毀儒傢經典更可恥吧?
【參考資料:《清史稿》《討粵匪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