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女宦官是做什麼的 她們負責什麼工作呢
還不知道:明朝的女宦官是做什麼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前些年有一個很火的歷史話題:“古代的皇帝為何要用太監伺候,而不用美貌的宮女?”得到的答案無非是有的體力活宮女幹不瞭,亦或者太監不會有子嗣隻能忠於皇帝等等。
但實際上,古代(特別是隋唐以後)皇宮當中貼身服務皇帝和後妃們的恰恰不是太監,而是女官。女官又叫宮掖女宦官,與普通宮女不同,女宦官是有品階的,《明會典》記載:“女官所管,皆宮中事務”,也就是說內宮當中的事,其實是由女宦官負責的。

明朝時,宦官與太監的概念已經等同,但太監隻能用來稱呼去勢的男子,對於女官而言,還是隻能用“女宦官”這個概念。
那麼女官們所負責的“宮中事務”究竟包括哪些內容呢?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曾仿唐朝慣例在內宮設立“六局二十四司”,包括:尚宮局(導引中宮,類似秘書處)、尚儀局(禮樂起居)、尚服局(服飾)、尚食局(膳食)、尚寢局(帷帳燈燭)以及尚功局(女子功課),每局又下設諸司,成員全部都是女子,六局總人數接近300人。

“六局二十四司”的職能可謂涵蓋瞭皇帝和後妃們的衣食起居、吃穿用度,甚至就連後妃們想要求見皇帝,也是由女官來通傳的,而並非太監。明孝宗時期著名的女官沈瓊蓮就曾說過:“尚儀引見近龍床,禦筆親題墨色香”。
再如負責侍奉皇帝和後妃們洗漱、沐浴的是尚服局下的司飾,品階為正六品,管轄數名宮女。

每天皇帝起床後,需要由司飾派出4宮女拿著4個紫金盆分別供皇帝洗手、漱口、洗臉、再洗手。如果是沐浴陣仗就更大瞭,分別需要有人櫛發、整容、授巾、捧鑒、持澡豆,沐浴結束後還要拿上一杯古剌水(散發香氣用)。
除瞭日常的吃穿用外,女官還有一項工作極其隱晦,甚至連皇帝也不能看。
什麼工作呢?就是記錄《欽錄簿》,明朝的《留青日札》就曾詳細記載說:“我朝宮中《欽錄簿》女官掌之……有紀幸之藉,其事甚詳且密,雖聖上亦不得而觀覽也”。簡而言之就是皇帝臨幸瞭誰,時間地點過程需要詳細記錄下來,內容連皇帝也不能隨便看。

這麼做的目的是便於將來核對和查證,確保龍嗣的血統和繁衍。比如萬歷皇帝偶然臨幸瞭宮女王氏,結果王氏懷有瞭身孕,但事後萬歷突然反悔,不承認發生過此事。還是李太後查閱瞭《欽錄簿》,坐實瞭此事,王氏才得以封恭妃,並生下瞭萬歷皇帝的長子—朱常洛。
除此之外,女官們還有2項工作,就連太監們也幹不瞭。

這第一項工作就是文書工作。皇帝不是有內閣文臣嗎,為什麼會連文書工作也由女官來做呢?其實,內閣雖然帶“內”,但卻屬於外臣,而皇帝居住之地則屬於內宮,全是皇室女眷,很多工作是不便男子從事的。
那為什麼不用太監呢?因為朱元璋曾立下祖訓,太監嚴禁讀書識字,更不許太監幹預政事。所以,皇宮中的諸多文書事務都由尚宮局來完成,“尚宮總行六尚之事,凡出納文籍皆印署之”,日常的文書、物品征辦,先由尚宮請旨、署牒、用印,太監的職責則是拿著尚宮局的署牒交付相應的外朝部門辦理。

第二項工作則是掌管內藏。內藏也叫女官庫,用於存放皇帝私人金銀綢緞等寶物(明朝特色)。內藏位於內廷,外朝不得過問,負責人為女史。
為什麼內藏也不能用太監呢?一方面是因為內藏要求管理者“警敏通文字”(明朝嚴禁太監讀書識字),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明朝也有規定:女官不得與外朝有直接溝通(相反,太監則需要與外朝溝通聯絡),所以,皇帝的內藏最適合女官來管理。

明孝宗的生母紀氏就曾是司珍手下守內藏的女史,被明憲宗視察私庫時看中留宿,生下瞭孝宗皇帝。而關於女官們的最終歸屬,明朝其實也有相應的規定,那就是在皇宮中服役5到6年後,放歸傢中自由婚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