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人過中秋節一般有哪些習俗?
我們一般在中秋節這天吃幾塊月餅,有時遇上電商活動,會在這天買一些東西,中秋節好像是變成瞭吃月餅的節日。但中秋節作為中國人秋季的傳統大節,一向註重節日儀式感的古代先民肯定不會隻是吃月餅,買東西,一定會有與之相應的一系列活動來慶祝這個節日。那在古代,先民們有哪些活動呢?

01中秋的起源
從祭祀傳統來說,學者一般認為中秋節源於先民對月亮的崇拜。先民很早就有瞭日月祭祀的禮俗,比如商朝人會在秋分的晚上舉行祭祀月亮的儀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到瞭唐宋時期,祭祀月亮的儀式慢慢地變成瞭在秋季賞月和觀月的一種民俗節日。
從時間點來說,中秋節比起春節、端午節來說,算是一個晚出的節日瞭。漢魏是中國傳統民俗節日形成期,但那時作為節日的中秋並未出現。唐宋時期,以賞月為中心中秋節俗逐漸形成,因此在中秋節的起源時間上學界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認為唐代即有中秋節;另一種則以法令頒佈為標準,把南宋寧宗皇帝頒佈中秋假令當做中秋節的正式起源。
先民對月亮的崇拜和祭祀是中秋節起源的重要原因。因此構成中秋節一個很重要的物象就是月亮。先民圍繞著月亮創造瞭許多我們今天聽到各種神話故事,比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它們最早出現在西漢劉安編著的《淮南子》裡。
月亮這麼重要,中秋節這天,古人會圍繞著月亮展開各種活動。大體上古人會在中秋節這天組織出遊,一塊兒去賞月玩月;進行祭拜月亮的民間儀式,包括結合中秋豐收的象征意義開展各種祈婚求子的活動;還有就是吃月餅瞭。

02賞月出遊
賞月在宋代以前就已經流行瞭好長時間。魏晉時期就有玩月的活動。東晉時,在牛渚河做運租生意的窮酸文人袁宏在月夜中邊諷刺邊吟唱著謝尚的《詠史》詩,恰巧被坐在船上的謝尚本人聽到,他不僅不生氣,反而因為袁宏的詩才而大加贊譽。這個故事也成為一段玩月佳話。
隋唐時期,文人賞月更為流行。唐人精神浪漫,總能在月亮的啟發下想出各種各樣的名篇詩句。比如張若虛寫下“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絕美詩句;白居易在中秋看著月亮,寫下“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裡外故人思”的詩句。
宋代文人在唐人賞月吟詩的基礎上,增加瞭諸如宴飲、歌舞等更加豐富的節日內容,比起唐人中秋吟詩作對來說,顯得更世俗化和娛樂化。普通的市民受文人階層的影響,也逐漸在中秋這天加上瞭各種娛樂活動。孟元老的《東京孟華錄》描寫瞭這樣的景象:“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市人爭飲,至午未間……閭裡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普通老百姓在酒樓中,飲酒玩月。官府這天也是非常通情達理,取消瞭宵禁,讓各種各樣的店鋪通宵經營以滿足市民們的娛樂需求。兒童在這天晚上也不閑著,穿梭在夜市當中,玩個痛快。
為什麼中秋賞月成為一種風尚呢?中唐的歐陽詹在《玩月》詩序中寫道“月之為玩……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 取於月數,則蟾兔圓。”
一句話概括就是:天氣剛剛好,不冷不熱,玩的舒服!
03祭月拜月
中秋這天除瞭有文人墨客比較高雅的賞月玩月以外,普通人傢會註意在這天祭拜月亮。在宋代,十二三歲的小朋友會鄭重地穿上大人的衣服,或者登上高樓或者在自傢庭院裡“焚香拜月。”男孩子希望能“早步蟾宮”登科成名;女孩子則希望自己有個好容顏。
進入明清以後,祭月變成瞭一種全國性的風俗。明朝人會在中秋節這天買一種上面畫有月光菩薩像的“月光紙”,放在傢中進行祭拜。明朝的北京人還會在月光菩薩兩邊擺上圓形的果子和切成蓮花狀的西瓜。晚上祭拜後,將供品分與傢人。清朝人在中秋時節會做一種特制的、特別大的月餅,上面會畫上月宮、蟾蜍的形狀。當祭拜完月亮以後,分給傢人,或者留到除夕那天再吃。
在明清,又有瞭中秋“女子拜月男不拜”的風俗,月亮逐漸變成女性專屬的祭拜對象瞭。而且這時候北京的手藝人結合神話裡的玉兔形象,創造瞭一個新的節令物件,這就是有名的“兔兒爺”瞭。
04偷瓜摘菜遊寶塔
在古人看來,秋收季節蘊藏著生育和繁殖的希望。唐宋以前先民會在秋收後舉行祈求生子的活動和儀式。中秋節又在秋收之後,所以唐宋時期,人們就把古時活動和儀式漸漸地轉移到瞭中秋節前後。
明清時期,湖南和貴州地區有一種中秋之夜偷瓜摘菜的活動。在湘西,人們會在晚上,“偷”上一些冬瓜或者南瓜,在它們表面上描繪上嬰兒的模樣,送給多年不孕不育的夫婦,希望他們能早日生子。在黔東南地區,還有摘菜的風俗。他們會選擇在中秋之夜這天,跑到自己心儀對象的菜園子中摘幾顆菜,以引起戀人的註意,從而能夠摘上美滿的戀愛果實。
在清代至近代的湘潭地區,人們會在中秋這天結伴去遊寶塔,燒香祭拜,以求繁衍子嗣。當地有首歌謠“八月十五遊寶塔......堂客們生個胖娃娃,滿妹子對個好人傢。”
05吃月餅
當然,中秋節最最最最重要的一項活動當然是吃月餅啦!
蘇東坡曾經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有學者認為可能宋代就有月餅瞭。但直到明朝,贈送月餅才成為普遍的中秋節俗。雖然古人沒有像今天低糖月餅、冰皮月餅、冰淇淋月餅這麼種類。但是古人在月餅樣式上,制作並不單一。清代人會在月餅上繪上玉兔、蟾蜍、月宮等各式的圖案,精美的讓人不想一口吃掉它。
中秋時,古人一般會做個較一般月餅大很多的“團圓餅”,將其分成若幹份,傢中的每個人拿上一份,希望一傢老小團團圓圓的。今年夏天火爆的熱劇《小歡喜》裡就有這樣的橋段。文潔把一塊兒月餅分給方一凡、林磊兒和方圓,正是這種寓意。
06意義
所以呀,古人的中秋節可不是像我們想的那樣過得枯燥乏味,而是多姿多彩的。古人們圍繞著月亮在中秋節前後開展的各式各樣的活動雖然隨著時間的發展會有一些調整和變化,但無論怎麼改變,都表達著咱們中國人的情感和信仰,聯系著咱們中國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