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武大郎死後為什麼潘金蓮要將其火葬 火葬的原因是什麼

武大郎死後為什麼潘金蓮要將其火葬 火葬的原因是什麼

時間:2019-09-15 13:45:52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武大郎死後為什麼潘金蓮要將其火葬,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水滸傳》相信大傢都比較熟悉,講述的是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將揭竿起義的悲慘故事。

在羅貫中先生的濃筆重彩下,一個個形形色色的人物讓人聞之如在眼前。諸如人人痛恨疾首的高俅、義薄雲天托塔天王晁蓋、仗義疏財的及時雨宋江、愛打抱不平的花和尚魯智深、血濺鴛鴦樓的打虎英雄武松——武二郎等。

除瞭這些聲名赫赫的英雄角色,《水滸傳》中還有一些出瞭名配角,這些配角無論行事還是形象都讓人恨得牙根癢,他們就是眾所周知的王婆、西門慶、潘金蓮。

這三位配角之所以出名,是因為通過王婆拉皮條,成全瞭西門慶和潘金蓮的好事。為瞭西潘二人的長久幸福,潘氏聽從王婆的建議,用西門慶鋪子裡的砒霜毒死瞭武大郎,後因懼怕武松的武力,潘金蓮從速將武大郎給火化瞭。今天小編要說的是,武大郎去世後,潘金蓮為什麼要將其火葬?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毀屍滅跡】

武大郎被潘金蓮毒死後,為瞭逃避武松尋仇,確切一點說為瞭屍檢時不露出破綻,潘金蓮用一把火將武大郎給挫骨揚灰瞭。這樣武松尋仇時就缺少瞭充分的證據,不便於對潘金蓮痛下殺手。

其次怕牽連到西門慶,眾所周知西門慶是幹藥鋪營生的,而給武大郎服的砒霜,恰恰是從西門慶的鋪子裡拿的。如若武松找西門慶尋仇,自己處心積慮的付出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瞭。

再次、天熱不便於屍體儲存,相信大傢都知道,按照傳統習俗,古時傢中有人去世,多數要停屍七天,加之武大郎死的不明不白(對武松來說),這對有仇必報的武松來說,恰是尋找證據的最好時機,然而迫於天熱,提前下葬武大郎的行為,在武松面前也算說得過去。

【傢境貧寒】

水滸傳中,有這樣一句話,是說武松身世的,“從小父母雙亡,由兄長武大郎撫養長大。”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武大郎為什麼時刻把武松掛在嘴邊瞭。有道是長兄為父,武大郎以武松為榮也是人之常情。

既然兄弟二人相依為命,生活自然不會太富足,加之武大郎身材矮小,做有錢買賣的機會也不大(這裡不是以貌取人,隻是就事論事),所以隻能靠賣炊餅為生。

據相關資料記載,武氏兄弟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隻能算是流動人口。那麼做小本生意的流動人口為什麼能住得上兩層居室呢,而且還是在鬧市區。

查詢相關資料,我們得知武大郎“湊瞭十數兩銀子,典得縣衙門前樓上下二層房屋居住。第二層是樓,兩個小小院落,甚是幹凈”。也就是說武大郎和潘金蓮的房子是典來的,而非自有房產,所以說武大郎傢境貧寒也合乎正常推理。

宋朝時期,貧苦人傢死瞭人,多數選擇火葬。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傢境貧寒沒有土地。有土地的人傢誰讓你埋一個不相幹的人。所以就有瞭潘金蓮火葬武大郎的情節。

【火葬盛行】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宋朝時期火葬盛行,究其原因大概有三:

第一、歷史遺留問題:宋朝以前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動蕩的一個時期——五代十國。五代十國究竟是什麼樣的盛況呢?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個時期,中國正處在從民族大融合走向大分裂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字"亂"。

古人雲"寧做太平犬、不做亂離人"。在那個戰亂紛爭,民不聊生的年代,個人生存尚且難以自保,更何況還有戰亂中死去的親人。為瞭能夠在茍且中求生,人們便把佛教盛行的火葬用於安葬死去的親人。所以到瞭宋朝,用火葬安葬死者的方式便越發深入人心瞭。

第二、宋朝的國情:後周大將趙匡胤"陳橋兵變"後,便自立國號為宋。宋國建立不久,便飽受遼國、西夏國的侵擾,加之國內百廢待興,使整個國傢陷入一種積貧積弱的狀態。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夾擊下,皇帝想憑借一紙詔書就廢除盛行已久的火葬,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第三、人地矛盾加劇:眾所周知宋朝人口突破瞭前無古人的一億大關,而寬松的土地私有、土地買賣政策,又使人地矛盾得到瞭進一步加劇。

少數人占有大量土地,致使許多貧民沒有土地或者有土地者受生活所迫買掉瞭自己的土地。所以武大郎去世後,潘金蓮選擇火葬的方式殮之,也是受大環境所迫的結果。(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