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項伯戴瞭2000多年的“叛徒”帽,項伯真的是叛徒嗎?

項伯戴瞭2000多年的“叛徒”帽,項伯真的是叛徒嗎?

時間:2019-11-28 20:55:55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還不知道:項伯為什麼被說是叛徒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項伯這個人,兩千多年來一直戴著一頂“叛徒”的大帽子,尤其是中學語文課本中關於“鴻門宴”的斷章取義,更是讓很多人覺得項羽的失敗是項伯一手造成的。其實,如果我們把“鴻門宴”這個孤立事件放到當時的鬥爭形式中來看,那麼項伯對項羽的失敗非但不需要負什麼責任,甚至他的所作所為根本就沒有什麼錯處可言。

我們把項伯當作叛徒主要有這麼三個原因,第一個是當項羽駐軍在鴻門的時候,得到瞭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的消息,就下令要攻打駐紮在霸上的劉邦,這個時候項伯跑去給劉邦通風報信瞭,並且告訴劉邦應該怎樣去向項羽賠罪;第二個是范增知道劉邦志向不小,建議項羽要滅掉劉邦,但是項伯卻替劉邦百般說好話;第三個是范增擺下瞭鴻門宴,想在宴會上殺掉劉邦,但是項伯卻處處保護劉邦,讓劉邦得以逃脫。

加上後來項伯投靠瞭劉邦,被劉邦賜姓劉,也就是射陽侯劉纏,這就讓項伯有瞭一個賣主求榮的嫌疑。但是這些事情, 項伯都是在不經意間當瞭替罪羊而已。

首先我們要知道“鴻門宴”前後的歷史背景,這個時候項羽和劉邦並不是敵人,而且兩個人的交情應該還不錯,劉邦比項羽大二十四歲,老於世故,他給項羽留下的印象應該是很好的,項羽以兄事之。這個時候,項羽剛在河南收編瞭章邯20萬降卒(後來又給坑殺瞭),然後向西進入關推翻秦朝。而劉邦則是得到瞭楚懷王的支持,一路北進,一頭紮進瞭關中咸陽,接受瞭秦三世子嬰的投降。

項羽和劉邦在關中的相遇是約定好的,此時他們的共同目標是消滅秦國,而不是取代秦國,這裡的區別是非常大的。因為根據當初和楚懷王的約定,誰先打進咸陽就可以為關中王,楚國依舊是楚懷王熊心的,其他的各路諸侯都依次封王,這在當時是大傢的一個共識,在這一點上大傢是沒有矛盾的。

但是,劉邦進入咸陽以後,看到瞭咸陽城中的繁華,一下子就不想離開瞭。所以他突然腦子短路瞭,聽從一個叫鯫生的建議,派兵扼制住函谷關,不想放其他人進來,他想自己在這裡稱王,這個事情是劉邦違約瞭。而對於項羽來說,楚懷王當初的約定顯然是坑他的,因為雖然劉邦率先進入瞭關中,但是秦國的主要兵力卻是項羽消滅的,如果沒有項羽牽制著章邯的主力部隊,劉邦就不可能進入關中。

而且項氏先迎立楚懷王,滅秦的功勞也是最大的,再加上項羽本身就是個暴脾氣,看到劉邦扼守住函谷關,就一股腦打進瞭關中。但是,這個時候雙方並沒有撕破臉,項羽攻擊劉邦也是一時氣憤而已。而劉邦據守函谷關這個事情,實際上是他的個人行為,因為他自從進到咸陽宮以後就有些五迷三道瞭,蕭何和張良都不知道這個事情。

十二月,項羽進軍戲(陜西臨潼區東),這個時候劉邦的隊伍就有些緊張瞭,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就來跟項羽獻殷勤,說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於是,項羽就在鴻門陳兵四十萬,這裡距離劉邦的營地隻有二十裡地,項羽聲言要痛貶劉邦一頓。這個事情的性質,其實就是一個帶頭大哥想要懲罰犯錯誤的小弟,後面張良曾問劉邦:“沛公誠欲倍項羽邪?”,這句話就能看出兩個人的隸屬關系瞭。

項羽真的要滅瞭劉邦嗎?恐怕不是這樣的,因為項羽本身對關中的興趣不大,他的興趣隻有滅秦以及成為楚王。這個時候項羽所謂的“擊破沛公軍”其實更像是為瞭出一口氣,讓劉邦這個小弟更乖一些,還是那句話,他們兩個人目前為止並不是敵人,劉邦和項羽的傢屬都留在瞭彭城做鄰居呢!

這個時候,項羽的季叔——楚國左尹項伯,想起瞭他的恩人張良正在劉邦的大營中,就連夜前往霸上告知張良,他的目的是讓張良快點逃走,不要被劉邦所連累,而項伯也情願棄官跟張良一起逃跑。但是張良表示自己不知道劉邦據守函谷關這事兒,而且他也不願意離劉邦而去,所以他就去質問劉邦,劉邦說他是受瞭鯫生的騙。所以,劉邦就把項伯當成瞭救命稻草,想盡一切辦法“收買”瞭項伯,項伯也相信瞭“函谷關事件”是誤會,也就有瞭後面替劉邦開脫這件事。

所以,項伯其實是擔任瞭一個和事佬的角色,項羽需要面子,項伯就勸劉邦親自去找項羽謝罪,這也就滿足瞭項羽的期望。因為當時對於項羽來說,攻打劉邦其實並沒有多大的意義,他所需要的隻是一個江湖霸主的地位,可以支配後續的諸侯封國,隻要劉邦對他服從瞭,那麼他的意義也就達到瞭。

我們也可以看到,項伯的種種行為其實都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他把偷偷的見劉邦這件事毫無保留的告訴瞭項羽,包括第二天劉邦將親自來謝罪這件事情,所以才有瞭范增的“鴻門宴”。范增跟項羽的想法是不一樣的,范增出道的時候是個七十多歲的老爺爺,他的想法跟項羽是不一樣的,范增是想讓項羽取代秦朝,而項羽則是一心想要“富貴歸故鄉”。

但是范增知道劉邦的想法,他知道劉邦的想法跟他是一樣的,所以“一山不容二虎”,劉邦這個人是留不得的,這是項羽和范增的分歧。所以,項羽雖然答應瞭范增的建議,但是真正到瞭“鴻門宴”的時候,項羽伸手不打笑臉人,看見往日的大哥劉邦左一個作揖右一個施禮,項羽的“婦人之仁”就表現出來瞭,因為項羽是一個遇強則強的人,對方示弱他還真就不好意思翻臉(哎,還是太年輕啊!)。

後來,范增隻好讓項莊舞劍,刺殺沛公,但是項伯卻出來回護劉邦,這個表現其實也無可厚非,最後劉邦順利的脫身瞭。但是,項羽的失敗跟這次“鴻門宴”的刺殺失敗有直接的關系嗎?其實沒有,劉邦雖然僥幸逃脫瞭,但是劉邦的部隊仍在項羽的攻擊范圍之內,而實際上是項羽並不想去打劉邦。

其實就算是他打劉邦,劉邦也不見得就會被他打死瞭,頂多是潰逃而已,事實上後面劉邦的確也潰逃過。如果劉邦被打跑瞭,項羽依舊會按照他的個人喜好封諸侯,劉邦自然就不在被封之列,或者是被封到一個很偏僻的地方,那麼諸侯的混戰依舊是會發生的事情。

所以,項羽的滅亡隻怪他自己,怪不得項伯。但就“鴻門宴”這件事來說,項伯也算不上一個“叛徒”,因為他是由強勢的一方去幫助弱勢的一方,也就更算不上“賣主求榮”瞭。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