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存在什麼差異?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能成功?

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存在什麼差異?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能成功?

時間:2019-11-28 23:15:56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給大傢準備瞭: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的差別,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日本和中國既有相同之處、卻又有極大的不同,而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的性質,似乎有所相同,根本上卻是南轅北轍。

中國和日本社會背景的差異

作為中亞一衣帶水的兩個國傢、一個是大陸文明高度發達的農耕集權國傢、一個海洋封閉地方藩主割裂的農業封建島國。兩個國傢之間,後者一直學習前者的文化,但卻一直解決不瞭本國制度的根本問題。

當西方的巨艦扣響兩國國門的時候,兩個國傢同時都意識到,原來東亞文明已經落後世界久已,是到瞭變革的時候瞭。

在同一時間,中國在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而日本在搞鏟除藩主,推翻幕府,重建天皇中央集權和學習西方的”明治維新“。

其實這兩個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有相同點,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都是想著在保留本國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學些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以達到強國興邦的目的。

隻是兩個國傢的國情差距太大,導致瞭不一樣的結果。

中國的洋務運動一直隻局限於那麼幾個大臣的努力、朝廷的政治生態、財政局面都很難支持洋務運動,所以三十幾年的結果,換來瞭甲午一戰的失敗。

而後,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想著學習日本的君主立憲來實現國富民強。你看日本就是有瞭君主立憲,所以國傢用三十幾年就富強瞭,但康梁等人、完全沒有研究過維新變法是怎麼成功的。

戊戌變法想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來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卻沒有發現、中國的皇帝沒有實權、但是中國封建制度下的統治階級勢力強大、而為資產階級準備的變革,卻沒有真正的受益者。彼時中國哪裡有什麼資產階級?主要階級還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

而日本的明治維新依靠的是什麼?是廣大的中下層武士(落魄小地主)和平民,至於天皇,都幾百年沒有實權瞭。明治維新不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它同中國一樣,沒有什麼資產階級啊。

明治維新究其本質,是一場結束封建藩國、全面中央集權隨後搭上工業革命快車的一場政權交替而已。

它即沒有如英國一般,將權力讓渡給代表資產階級和平民的上下兩院、也沒有完全將君主變成隻是一個國傢的象征。

本來天皇早就成瞭象征,但為瞭國傢的統一需要,沒有實權的明治天皇被抬出來賦予瞭權力,畢竟長期以來日本天皇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存在,其影響力不在政治權力上、而在對中下層武士和平民的影響力上面。

戊戌變法是一場理想大於實際的救過運動、而明治維新是一次重塑集權、凝聚國民的發展改革。

兩者都沒有真正理解“君主立憲”的含義,特別是前者,完全是想當然地在搞、一群不瞭解中國社會、不理解“君主立憲”形成的原因即歷史的人,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上演的一出鬧劇。

而明治維新,先是有一場幹掉瞭封建藩國、推翻瞭腐朽幕府、然後利用瞭武士和平民最終建立起高度集權的政變。在政變以後,國傢並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統治階級也不是從人民中選出來的,人民對比在舊時代,其實也沒有多少權力,隻是多加瞭一個服務封建主的議會,而封建主們搖身一變從地方藩國主宰、成為瞭中央集權下的統治階級之一。

至於明治維新使日本逐漸追上歐洲列強的腳步,其實有兩個原因:

1、日本民族單一、國情沒有中國那麼復雜。

日本沒有中國那麼遼闊的疆域,社會矛盾一直以來也主要是封建藩主和中下級武士和平民之間的矛盾,當封建藩主們被消滅以後,這個主要矛盾就不存在瞭。中下級武士和平民獲得瞭土地,使得國傢政權能夠凝聚於中央。

而中國要想如此簡單就解決地主和農民之間的矛盾,是需要更深層次的革命的,不僅需要文化上的變革、也需要更多的思想教育工作。

2、搭上瞭工業革命快車道

工業革命對生產力的提高起到瞭極大的作用、因此日本不必完成資本累積的階段,隻需要接受工業革命的成果,即可完成近代化的變革。從封建藩主手中解放出來的武士和平民,他們除瞭獲得土地以外,更多的人能夠投入新的變革中去,社會上升渠道擴寬,使得人民獲得瞭更多的利益,而這些利益其實都是工業革命所帶來的。這就極大緩解瞭統治階級和平民之間的矛盾。

而中國當時,如果要完全依靠人民的力量來完成工業革命,那勢必首先要把既得利益的統治階級和地主們先消滅掉,可惜戊戌變法沒有這樣的勢力這麼幹,所以中國的問題,始終需要革命,唯有革命才能讓打破舊制度,然後一步步完成社會深層次變革,最終完成工業現代化。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