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卡特尼訪華給中國帶來瞭什麼影響?康乾盛世真的是“盛世”嗎?
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帶來外國人眼中的康乾盛世,希望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在公元13世紀的時候,意大利的商人馬可波羅到達瞭中國,並且在中國停留瞭很長一段的時間。回到意大利之後,馬可波羅便在中國各個地區遊歷的經過寫成瞭一本旅行記錄,即《馬可波羅遊記》。這本書使得歐洲人對中國的這地方、習俗、歷史以及文化有瞭一個初步的認識。 明萬歷年間,以利瑪竇為首的一群天主教耶穌會士來到中國講學,從西方引進一些科學知識和產品,使國人第一次瞭解瞭自身之外西方文明,並促進瞭中國對西方科學技術的研究。

盡管清朝和明朝發生瞭王朝興替,但之後,中西文化有瞭新的交流起點。 中國的天文日歷和數學領域受到西方的啟發,圓明園已成為中西文化的結合。
17至18世紀是發展西歐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轉變,意識形態和文化領域正在興起一場偉大的啟蒙運動。 啟蒙思想傢抨擊中世紀的神學,強調人權和教育。 古希臘文化的“精明統治世界”和宗教團體對上帝旨意的信仰是相互吻合的,難以使理性占據上風。 然後,法國意大利的啟蒙思想傢借鑒瞭符合理性思想,轉向瞭東方尋求思想源泉。
例如,以儒傢和墨傢為中心的中國傳統文化註重世俗主義,順應自然,強調人與道德原則的關系而非神的關系。 它與啟蒙思想傢的理想有很多契合之處。萊佈尼茨贊賞中國的自然神論和無神論思想,易卦啟迪促使他將二進制數學發明公佈於世-這是近代科學的起點。萊佈尼茨的學生沃爾夫主張自然理性取代宗教。

在英國孔子是天地之間最純正的自然主義信徒。
此時,中國傳統出口商品絲綢、瓷器、茶葉、 漆器在歐洲風行一時,穿絲綢衣服、喝武夷山紅茶,成為社會時尚。
但是到瞭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西方對中國的瞭解迅速逆轉,裡程碑式的事件是馬嘎爾尼出訪中國,然而,正是這次馬嘎爾尼大使第一次打破瞭清朝“盛世”的神話。在馬嘎爾尼的眼中,中華帝國隻是一艘破舊的舊船。自從北部的滿洲人以來,至少在過去的150年中,沒有任何改善,沒有進步,甚至倒退瞭。他看到的隻是奴役。由於清朝的長期奴役,整個國傢從主人到奴隸都處於“死人一樣極度麻木的狀態”。

馬嘎爾尼訪問中國後,他感到非常失望。
從康熙中期開始,清朝經歷瞭相對繁榮的時期。在雍正和乾隆年間,清朝的國力達到頂峰。主要體現在人口增長上。康熙61年1722年,全國人口超過1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超過3億。有些人將其歸因於清朝統治者的勤奮。但主要原因是晚明福建人引進的高產農作物如紅薯和玉米大規模推廣。
一種觀點認為,“盛世”是一個謊言,這是一些中國歷史學者無視歷史,自欺欺人的說法。康熙皇帝統治期間,抗俄戰爭後簽署的《尼佈楚條約》割讓瞭該領土。如果這是一個繁榮的世界,讓其割讓領土真是不可思議。同期,西方近代科學思想發展迅速。在鴉片戰爭前夕,英國侵略者已經是強大的槍支,而清軍仍然使用刀片。在康熙年間,平民思想傢唐寅在他的《藏書》中提到:在過去50年中,農業,工業,商業和官方都變得越來越貧窮。他親眼看到山西陜西的女人沒有褲子穿,流民遍地。乾隆年間,英國使節馬榮尼來到中國看到的清朝是個腐爛的巨人。 “中國人”正逐漸退化為“半野蠻人”時代。

1793年,馬卡特尼來到中國。他想借此機會通過貿易實現兩國之間的互惠。在此之前,時任英國內政部長的鄧達斯一再敦促他說,他不應該危害君主專制的威嚴,也不應在小事上與清廷抗衡。在進入宮殿之際,部長們再三警告他,禮節不容錯過,特別是在敬禮,彎腰,蹲下,鞠躬是必須做的三件事。最後,乾隆皇帝回到北京。經過一系列談判,乾隆皇帝允許他單膝跪下。向乾隆展示新式戰艦模型,地球儀等致敬時,乾隆皇帝隻是粗略地看瞭一眼說:“沒有用。”
在對中國進行瞭詳細而深入的瞭解之後,馬嘎爾尼的“失敗”中國之行給瞭他關於中國的經典判斷和論述:“中華帝國隻是一艘破舊的老船,很幸運。有一些謹慎的船長近150年沒有沉沒它。它巨大的身體使周圍的鄰居感到恐懼。如果一個不稱職的人掌舵,船上的紀律和安全將“結束瞭”。他斷言這艘船“不會立即下沉。它會像沉船一樣漂移,然後在岸上粉碎”。 “它將永遠無法修復。”

但是,馬卡特尼不主張對中國發動戰爭--英國當時在世界范圍內發動殖民戰爭,據信這會影響英國的商業收入。他預言,如果中英發生沖突,中國的西藏將會遇到麻煩。臺灣和朝鮮將從中國政府中分離出來。俄羅斯還將派遣軍隊占領中國領土——遏制俄國是英國遠東的戰略需求。
從那時起,我國開始從世界文明的中心滑落到文明的邊緣,中華民族從一等公民滑落到三等公民。中國走向瞭不可逆轉的百年衰落和迷茫。
封建專制的高峰已開始下降!黑暗極度腐敗!。可見,馬卡特尼訪華是歐洲人對中國的看法的根本轉折點。自古以來,東方一直是西方人向往的財富和文明之地。之後再鴉片戰爭後中國變成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