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民族大融合!從華夏族到中華民族是怎麼演變來的?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大融合!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第一次大規模融合:華夏四夷融合為漢族
夏商周時期的華夏大地,星羅棋佈地者形態各異的民族。總的說來,有古羌、夷、苗蠻、巴蜀、百越、西南夷幾大群體。
古羌又被稱為戎狄,圖騰為羊,炎黃族就是出自於古羌,分佈在青海、甘肅、寧夏、陜西、山西地區,直到春秋時期,依然有薑氏之戎和姬姓之狄。
夷擅長於射箭,圖騰為鳥,主要分佈在東方的山東半島和淮河流域,被稱為“東夷”。商朝的建立者就是夷的一支。
苗蠻在上古稱為“三苗”,商朝稱為“荊蠻”,西周時期建立瞭楚國。
百越位於東南沿海地區,主要有吳越、揚越、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等。《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佈“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裡,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巴蜀也就是四川地區古巴國和古蜀國。他們創造瞭先進的青銅文明。
西周建立後,周人自認為是夏朝的繼承者,於是稱呼自己為“夏人”,“華夏”,分封到瞭中原的諸侯國統稱為“諸夏”。實際上,周人也是來源於羌,是羌族中最先進的一支,周人也是姬姓和薑姓長期通婚產生的民族。周人建立瞭周朝後,就將分佈在四周的民族叫做“東夷”、“北狄”、“西戎”、“南蠻”,統稱為“四夷”。華夷之辨的民族關系就形成瞭。

華夏和四夷
春秋時期,隨著各國進行瞭長期的爭霸戰爭,使得“四夷”和華夏產生瞭大規模的融合現象。秦國不斷和西戎鬥爭,吞並瞭大量的戎族國傢;晉國不斷進攻北狄;齊國吞並瞭萊國等東夷國傢。這種吞並現象讓“四夷”融入瞭華夏文明。在南方,楚國、吳國、越國大量吸收瞭華夏文化,也不斷融入瞭華夏體系。

春秋版圖
戰國時期,各國中央集權體制建立,各國對外擴張的速度加快瞭。秦國吞並瞭巴蜀、楚國統一瞭長江中下遊地區,燕國統一遼西、遼東,趙國吞並瞭中山國,征服婁煩、林胡。這種擴張就基本奠定瞭後來的華夏文明圈,也為秦國的統一奠定瞭基礎。
前221年,秦朝統一六國。隨後秦朝又征服瞭百越地區。漢武帝時期,征服瞭南越、東越、西南夷,占領瞭河西走廊。此時,百越民族和羌族進一步融合瞭華夏族。於是一個新的民族就產生瞭,那就是漢族。不過需要註意的是,百越、西南夷、西羌融合漢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秦朝版圖
第二次融合:五胡入華
魏晉時期,北方的匈奴、鮮卑、羯、羌、氐等遊牧開始大規模進入瞭中原地區,開始形成瞭第二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西晉末期,這些少數民族發動瞭“永嘉之亂”,導致西晉滅亡。
西晉滅亡後,產生瞭兩個重要民族融合趨勢,一是晉室南遷,衣冠南渡。大量的漢族遷徙到瞭東南地區,加速瞭和百越民族的融合。二是北方遊牧民族遷入北方地區。他們不斷吸收漢族的文化習俗,開始漢化。

東晉時期,北方出現瞭“十六國”的戰亂,但是也有許多民族在學習漢族的文化,例如前秦確立瞭以儒治國的理念。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跋氏統一瞭十六國,建立瞭“北魏”,北魏的胡太後和孝文帝大力推行瞭全面的漢化政策,使得鮮卑族和進入中原的其他民族逐漸融入瞭漢族。北魏之後,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基本漢化。

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給漢族帶來新鮮的血液,為瞭更大規模的大一統創造瞭條件。前589年,隋朝統一瞭陳朝,最終完成瞭南北方的統一。之後的唐朝更加強大,而唐朝的皇族則有鮮卑族的血液。

第三次融合:中華民族的形成
唐朝滅亡後,漢族的勢力范圍就基本局限於長城之南。然而,東北的民族又一次強大瞭起來。契丹族在東北建立瞭遼國。遼國推行瞭南北院制度,以漢治漢,以夷治夷,取得瞭很大的效果。遼國也不斷吸收漢文化,最終契丹族也逐漸漢化瞭。遼國滅亡後,西遼國就在西域推行漢文化。後來中亞和俄羅斯將中國稱為“契丹”,也就是受到瞭遼國的影響。

金國滅瞭遼國、北宋後,占據瞭中原地區,大量的女真族遷徙到內地。經過幾十年,上百年的融合,到蒙古滅金的時候,漢族和中原的女真族已經沒有瞭區別,統稱為“漢人”。

13世紀,蒙古興起,先後滅西遼、西夏、金國、吐蕃、大理、南宋,完成瞭東亞的統一,建立瞭空前遼闊的元朝。蒙古在入主中原也在學習中原文化,但是自己的漢化程度顯得十分不足,最終失敗。但是元朝消滅南宋時期的割據局面,也為民族統一創造瞭條件。該時期,西域、中亞等地文化和南北方的文化開始融合,出現瞭元曲的繁榮

明朝建立後,推行瞭嚴格的華夷之辨政策,導致在疆域方面沒有多大的建樹。但明朝卻在西南地區取得瞭空前的成功,朱元璋大力推行瞭向西南地區移民駐紮軍隊的政策,加速瞭西南地區的改土歸流,使得雲貴地區逐漸納入瞭內地漢文化地區。

清朝建立後,廢除瞭明朝推行瞭“華夷之辨”,認為漢族和周邊的各族都是中國的民族。清朝第一次在外交上使用中國為國名,奠定瞭中國的法理基礎。清朝開疆拓土,基本統一瞭東亞大陸,為現代中國的疆域奠定瞭基礎。清朝入關後,滿族積極學習漢族文化,到瞭清朝後期,滿族已經和漢族沒有多大的區別。於是乎,清末的梁啟超提出瞭中華民族的概念,革命派如孫中山則提出瞭“五族共和”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