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對大明真的很重要嗎 為什麼天啟臨死前會說出這一番話
還不知道:魏忠賢和大明的關系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宦官亂政,在漢朝、唐朝、明朝都有出現過,民不聊生,百姓怨聲載道。在明朝有一個太監備受皇帝寵愛,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此人排除異己,獨攬朝政,從而造成瞭世人隻知道有這個大太監而不知道當今的天子。

這個大太監就是魏忠賢,說起魏忠賢的罪行那可是一說一大把,不僅大力培養自己勢力,比如所謂的“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還有“六君子之獄”和“七君子之獄”這樣的慘案,同時魏忠賢還在全國各地建造“生祠”。
於是乎,魏忠賢的敵人對魏忠賢那個恨啊,各種各樣彈劾魏忠賢的奏折,擺上瞭天子的案頭。但是天啟皇帝朱由校卻不聞不問。不過天啟皇帝早逝,接著上臺的崇禎皇帝朱由檢為瞭鞏固皇權,就處死瞭魏忠賢,然而魏忠賢死後,明王朝也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在天啟皇帝臨終之前,曾對弟弟朱由檢說“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也就是說大明的政權離不開魏忠賢。那麼魏忠賢真的很重要嗎?

明朝末年,明朝政壇上發生最多的事情就是東林黨爭。就是東林黨與宦黨、浙黨、齊黨、楚黨、昆黨、宣黨之爭。而對朝廷政局影響最大的就是東林黨,東林黨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階級政治集團。
一個國傢要富強,就必須有強大的經濟支撐,明代朝政在萬歷之前都是以農業稅為主,在高中的歷史課本中,我們已經學到瞭在明朝末年的時候,中國已經出現瞭資本主義萌芽,所以說工商業特別發達,而萬歷時期的張居正正是看中這一點,就對稅收進行瞭改革,將稅收的重點轉移到工商業的稅收。這就大大損害瞭東林黨的一眾政治全體的利益,但是在張居正時代,以及萬歷時代,他們都翻不瞭大的風浪。
然而通過“廷擊”、“紅丸”、“移宮”三案,東林黨再次掌握瞭朝廷的話語權,工商業的稅收再次被廢除。如果是平時,大明王朝還不會出現什麼事情,可是此時遼東方面,大明與滿清的戰事吃緊,而農業稅又沒有幾個錢,國庫很快就空虛瞭,這個時候,魏忠賢就出現瞭。
魏忠賢雷厲風行,利用手中的權力,大力培養自己的勢力,想盡一切辦法找東林黨人中不聽話的人的麻煩,讓他們把工商業的稅收統統交上來,有稅收瞭國庫自然豐盈瞭,遼東戰場上,魏忠賢又能顧全大局,知人善任曾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受讒的熊廷弼,推薦一批能臣直臣。大明的局勢就穩定下來瞭。

然而天啟皇帝離世的太早,加上魏忠賢的行為太過殘忍,引得民聲再道。而根基未穩的崇禎皇帝,為瞭穩固自己的權勢,隻能順應局勢,處死魏忠賢。
而魏忠賢死後,就再也沒有人能夠與東林黨抗衡瞭,東林黨掌握瞭朝廷的話語權,第一步自然要廢除對自己不利的工商業稅。可是國傢還要打仗,打仗要錢,這份重壓落到貧苦的農民身上。然而天不隨人願,天災不斷,農民顆粒無收,又有稅收壓在頭上。農民忍無可忍,農民起義此起彼伏。
最後,李自成的大眾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盡。死前才明白,魏忠賢能夠為大明帶來財政收入,而東林黨的一眾大臣隻顧自己的利益,根本就不關心國傢的存亡。滿清入關後,投降的東林黨人比比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