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是因為不重視長城而沒有修建嗎 主要還是因為傳統理念上的差異
還不知道:唐朝為什麼不修長城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唐朝是一個文武都十分強大的朝代,但唐朝不重視長城的修建主要還是因為傳統理念上的差異。因為唐朝是一個民族多元化的時期,大多數時間內都和周邊有著比較好的關系,所以也就沒把重點放在長城上。而且唐朝皇帝思考對北方的防禦問題,一般和中原人的理解不太相同,唐朝對外有著絕對的軍事優勢,所以歷任皇帝也就逐漸輕視瞭長城。不過到瞭唐朝末期,沒有長城保護的劣勢開始顯現,但再想建長城也為時已晚。

我國自西周時期起,就開始修築長城以防范遊牧民族的侵擾。而至春秋戰國時期,不但與遊牧民族接壤的秦、趙、燕等國修築長城。就連深處中原腹地的齊、楚、韓、魏、中山等國,也都修築長城以互相防范。而自秦朝統一以後,各中原王朝也很少間斷過對長城的修築。可見,修築長城的意義與價值已成為我國古人的共識。
中原王朝熱衷於修築長城,乃是我國在歷史上屬農耕民族,多步兵而少騎兵,軍隊的動員速度極為緩慢。而戰爭最講究兵貴神速,我國北方的邊境線又長,綿延上萬裡,很難從根本上預防和抵禦遊牧民族騎兵的突然襲擊和對邊境百姓的大肆寇掠。而修築長城,不但可以起到預警的作用,還可以遲緩遊牧民族騎兵行進的速度,為中原王朝軍隊的集結而贏得時間。

縱然遊牧民族騎兵能夠從某個關口破關而入,也使得他們隻敢對附近州郡實施騷擾、寇掠一番,而不敢深入華夏腹地或在關內作長期駐留,從而最大程度地降低遊牧民族對華夏文明的破壞。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萬裡長城的防禦,就不會有足夠的穩定時期以孕育出成熟的華夏文明。
元末時期,著名的謀士朱升,就是充分認識到蒙古騎兵快速機動的優勢,才向朱元璋提出的“高築墻”的建議,而以靜制動。而朱元璋采納瞭朱升的建議,便把“高築墻”奉為大明的基本國策並貫行始終。故而,大明朝是我國歷史上最熱衷修築城墻的王朝,而現今看到的長城及眾多古城墻基本上都是明朝時修建的。而正因為大明有極為堅固的城墻作為依托,才得以在歐亞大陸率先推翻瞭蒙古人的統治。

那麼,既然長城對華夏民族如此之重要,為何唐朝卻沒有修築長城呢?對此在《新唐書》、《舊唐書》中都有這麼一段記載。
據《舊唐書·李勣傳》記載:..(李)勣在並州凡十六年,令行禁止,號為稱職。太宗謂侍臣曰:"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惟解築長城以備突厥,情識之惑,一至於此!朕今委任李世勣於並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
而《新唐書·李勣傳》也記載道:..(李勣)治並州十六年,以威肅聞。帝(唐太宗)嘗曰:"煬帝不擇人守邊,勞中國築長城以備虜。今我用勣守並,突厥不敢南,賢長城遠矣!"

新舊唐書的記載,意思相同,皆是說:唐太宗李世民認為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比修築萬裡長城更管用。而李勣鎮守並州(今山西)十六年,令突厥不敢南下寇掠,其所起的作用勝過瞭長城。
這反應瞭李世民的軍事主動思想,而唐初軍事強盛,完全不需要修築長城以作防禦,隻須能將鎮守邊關即可。但隨著唐中期以後的國力衰落,其實這就會變成一廂情願的想法,而這也是安史之亂後,大唐的疆土便迅速遭遇吐蕃、回紇的蠶食,以致疆域半淪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