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人為什麼痛恨兔子?澳大利亞人是怎麼滅兔的?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澳大利亞人為什麼痛恨兔子?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去過澳大利亞的朋友們都知道,在這個國度裡,人們最喜歡的動物就是袋鼠瞭,而袋鼠也成為瞭澳洲的標志之一,隨處都能看到袋鼠的痕跡。比如白色袋鼠圖表示澳航,綠色袋鼠圖指澳大利亞制造。至於公路兩邊大量的袋鼠指示牌,那是提醒司機此處有袋鼠出沒,請小心駕駛。

澳大利亞人同時也會告訴你,他們最痛恨的動物是兔子。這會讓你感到吃驚和不解。胖嘟嘟、毛茸茸、乖巧可愛的兔子,怎麼就讓澳大利亞人切齒痛恨瞭呢?
原來,澳大利亞人和兔子有著近百年的“人兔大戰”。這個現象是怎樣形成的?“人兔大戰”的結果又是怎樣的呢?
在疆域遼闊的澳洲大陸上,原本是沒有兔子的。兔子登陸澳洲,最早要追述到18世紀。
1788年,菲利普船長率領的英國艦隊來到澳洲,帶來瞭第一批兔子。不過,這些兔子是作為食物被圈養起來的,很少有流落在外繁衍生息為野兔的。

1859年,一位名叫托馬斯•奧斯汀的英格蘭農場主來到瞭澳大利亞,他除瞭攜帶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外,還帶來瞭24隻歐洲兔子,以及常年不離身的獵槍。因為奧斯汀特別喜歡打獵,他要把這些兔子放養在自己農場周邊的山地裡,以便滿足他狩獵的樂趣。
不曾想,這些兔子缺乏天敵,加上澳洲遍地綠瑩瑩鮮嫩可口的青草,以及溫潤宜人的氣候,它們繁殖的速度,遠遠超出瞭奧斯汀的預料。困擾澳洲人百年的“兔災”就此拉開序幕。
至此以後,這些兔子就以平均每年100多公裡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擴散。
50年後,兔子的勢力范圍就遍及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地區,北至昆士蘭,南至澳大利亞邊境。到20世紀初,整個澳大利亞都能看見兔子的影子。到二十世紀20年代,澳大利亞的兔子總數已達100億隻。

盡管全澳洲的綠地和草甸面積龐大,但仍然不夠呈幾何級繁殖規模的兔子啃食。這使得其它以草為食物的動物受到巨大影響,特別是對澳洲的奶牛,造成瞭毀滅性的打擊。同時,袋鼠的數量也急劇下降,並由此造成澳洲的原生動物消失瞭近30種。
尤其備受打擊的是澳大利亞的畜牧業,澳洲是一個號稱“騎在羊背上的國傢”,兔子的泛濫,掠奪瞭羊群的食物來源,餓死瞭成千上萬隻澳洲綿羊。這對澳大利亞造成的經濟損失,是難以估量的。
於是,“人兔大戰”開始正式上演。澳洲人采用瞭不同的辦法對付泛濫成災的兔子。

一、大肆捕獵,鼓勵人們食用兔肉。
澳大利亞政府鼓勵人們獵殺兔子。除瞭下達獵殺任務外,凡是超額完成任務的,政府還會給予一定的經濟獎勵。
但是,獵殺的速度,完全趕不上兔子的繁殖速度。據報道,兔子出生後三四個月就能生殖,懷胎期僅一個月,一年可產仔三四窩,每窩八九隻甚至更多。一隻母兔甚至在一年之內就能“晉升”為曾祖母,四世同堂,兒孫達到180個。
光靠民眾獵殺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於是,澳大利亞迫不得已動用瞭軍隊參與滅兔。但是,滅兔部隊的戰鬥,不亞於一場正規的戰役。有人形容說,軍隊來到時是大片大片的牧場,還養著成群的羊。可是等軍隊走後,那裡卻成瞭寸草不生的泥地。

二、引進天敵。
為瞭消滅惱人的兔子,澳大利亞政府想到瞭省錢又省力的方法——引進兔子的天敵狐貍。最開始,狐貍不負眾望消滅瞭一部分兔子。但兔子在和狐貍的鬥爭中不斷進化,獲取瞭豐富的對付狐貍的技能。於是,狐貍捕獲的兔子越來越少瞭,不得不轉向小袋鼠等其他動物。這讓澳洲人似乎成瞭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又回過頭來想方設法對付狐貍。

三、修建隔離帶。
為瞭保護西部最肥沃的農業區,澳大利亞人想到瞭最原始的方法,那就是修建籬笆隔離帶。從1901年開始,經過幾年的時間,澳大利亞人修建瞭一條從斯塔威辛港到沃勒爾當斯的隔離帶。
但讓澳洲人沮喪的是,隔離帶尚未完工時,兔子就已經完全越過瞭“封鎖線”。於是,隔離籬笆不得已繼續延伸。到1908年時,澳大利亞已經修建瞭一條超過3000公裡的隔離帶,無意之中創造瞭一個世界奇跡。
不過,這些苦心經營的籬笆,無法阻止兔子的推進,它們充分發揮瞭善於打洞的能力,從地下穿過籬笆,讓這些隔離帶成瞭擺設。

四、播撒毒藥。
在上述措施都失敗後,惱羞成怒的澳洲人下瞭狠手,在草場上播撒毒藥。但這是一個玉石俱焚的策略。兔子倒是被毒殺瞭不少,同時其他生物也跟著遭殃,澳洲的整個生物鏈遭到嚴重破壞,生態系統也遭受滅頂之災。政府不得已放棄瞭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

五、生物滅兔。
到瞭20世紀中葉,澳洲政府終於想到瞭利用生物方法對付兔子。科學傢從美洲引進瞭一種依靠蚊子傳播的病毒——粘液瘤病毒,它的天然宿主是兔子,能在兔子內產生一種黏液瘤,這對兔子來說是致命的。同時,這種病毒對於人、畜以及澳大利亞的其他野生動物完全無害。
黏液瘤病毒一經引進,很快便在整個兔群中傳播開來,兔子的死亡率達到瞭99.9%。不過,隨著兔子體內抗體的產生,這種病毒對兔子的致死率已逐年下降,澳政府為此投入巨資,正在研制新型的生物方法。
澳大利亞這場持續百年的“人兔大戰”註定將持續下去。究竟鹿死誰手,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