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才子紀曉嵐,他的傳世作品為何寥寥無幾?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和小編一起走進瞭解紀曉嵐的故事。
是什麼原因讓才華橫溢的紀曉嵐沒有勤於筆耕,為後世留下優秀作品呢?這一切都和清朝的一項舉措有關,那就是臭名卓著的文字獄!
清朝時期履興的文字獄,剝奪瞭讀書人獨立、自由的思考、思想能力,使之成為精神上的“太監”,造就瞭無數麻不不仁的奴才和愚民,單從這一點來說,清朝絕對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邪惡的王朝之一!
清朝的文字獄,在乾隆時期達到最高峰,據統計,乾隆年間炮制的文字獄大概有一百三十起左右,占到整個清朝文字獄總數的二分之一還多!
文字獄對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危害性是極其嚴重的,既導致瞭很多作品被禁毀、篡改,又使得很多讀書人被處死或者全傢被株連。
剩餘的讀書人則噤若寒蟬不敢再任性撰寫,采取明哲保身的策略,或者將畢生精力轉移到危險性較小的考證之學中,故而清朝考證之學也因此而空前發達。
紀曉嵐活躍於乾隆年間,聰明過人的紀曉嵐見識過文字獄的恐怖之處,故而不敢隨心所欲去奮筆疾書,以免引火燒身。
紀曉嵐奉旨主持編纂瞭《四庫全書》期間,乾隆皇帝就炮制瞭48起文字獄,接近乾隆年間全部文字獄總數的三分之一。
編纂《四庫全書》雖然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借此搜查私人藏書,並嚴懲那些收藏有輕視滿人內容的書籍的人。這類書,以及包含有害於中國國防的地理和遊記類書籍也被銷毀。這些毀書行動之徹底,使得我們知道的被乾隆的文化顧問納入禁毀之列的兩千多種圖書從此銷聲匿跡。(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
“通過這項龐大工程,清廷實際上進行瞭一次文字清查(文學上的“宗教裁判”)工作,其目的之一是取締一切非議外來統治者的著作。編纂人在搜求珍本和全整文本以編入這一大文庫時,也就能夠查出那些應予取締或銷毀的一切異端著作。他們出善價收集珍本,甚至挨傢挨戶搜尋。該禁的圖書是研究軍事或邊務的著作以及有反夷狄之說的評議,還有就是那些頌揚明朝的作品……(費正清·《美國與中國》)”
乾隆皇帝打著編書的旗號行毀書之實,機敏的紀曉嵐自然能察覺到,不敢違背皇帝意願的他,隻能通過編纂《四庫全書》對古人的著作進行“閹割”,將讀書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雄心壯志拋到九霄雲外,淪為犬儒!
紀曉嵐一介文人,手無縛雞之力,沒有能力去推翻清朝和改變現狀,又不甘心蟄居山野,籍籍無名一生,想要報效朝廷,走上仕途,就隻能助紂為虐,為虎作倀,這是紀曉嵐個人的悲劇,也是當時所有讀書人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
在當時,像紀曉嵐這樣的讀書人又何止千千萬!
假如紀曉嵐們能夠生活在相對寬容的宋朝,肯定能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文字獄穩定和鞏固瞭清朝的統治,但卻把中華民族推向瞭萬劫不復的深淵,乾隆等一批文字獄制造者,是當之無愧的民族罪人!
參考資料:周英傑·《精神太監紀曉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