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員柏葰為何覺得自己進瞭大牢不會死?咸豐想殺他嗎?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清朝官員柏葰是怎麼死的,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自從科舉制度誕生以來,就對中國的社會產生瞭非常深遠的影響。在古代被人們認為是“取士大典,關系至重”,所以歷朝歷代以來對待科舉考試都是非常看重的,同時對於科舉舞弊的行為也是嚴加審查的,一經發現都是處以極高力度的懲罰。就比如說明朝時期的才子唐伯虎,便是這項制度下的犧牲品。

唐伯虎生來才華橫溢,從參加科舉時起便是一番風順,在中瞭“解元”之後又中“狀元”,但是卻被人指控說作弊,在一番徹查之後,經過沒有發現他作弊的真實證據,但是依然被革去瞭功名不得再參加科舉,讓唐伯虎從此永絕仕途,可見古代對於科舉舞弊的懲罰力度之大。
在查無實據的情況下尚且如此,那在查有實據的情況下,懲罰力度自然就更大瞭,甚至於連一品高官也會被皇帝欽令斬首,最為典型的就是清朝的柏葰。柏葰雖然是一個滿人,但卻是紮紮實實通過科舉而走上仕途,具備有真實學問的人,他在道光六年考中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並且仕途走得是一帆風順。

到咸豐六年的時候,柏葰已經成為瞭軍機大臣兼戶部尚書,咸豐八年更是成為瞭正一品的文淵閣大學士,在整個清朝都已經算得上是有數的高官,同時以文淵閣大學士的身份去掌管順天鄉試,也就是士子考取舉人的主考官。
通常來說擔任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對於官員本身是很有好處,幾乎沒有壞處的,這樣可以給自己收下很多弟子,隻要是在這一次考試考中的士子,那都是主考官名義上的學生,同時又不會得罪什麼人,可謂是有利無弊,然而柏葰卻硬是因為這一次主考而犯瞭事,最後還因此而被斬首瞭。

原因也非常簡單,因為柏葰在這次主考中確實是觸犯瞭法律,同時他又得罪瞭人,而且得罪的人還不少。科舉主要是為朝廷選取人才的,能夠被選取的基本上都是人人尊重的有識之輩,但是有一個叫做平齡的紈絝子弟,從來就沒有認真讀過書,整天就是在街上提著鳥籠子瞎逛,除瞭自己的名字就不認識幾個字的人,也在這次鄉試中考中瞭舉人。
這傢夥高興得到處炫耀,結果就引起瞭有心人的註意,直接就去告訴瞭禦史,禦史立馬上奏皇帝,這次鄉試的卷子全部被徹查,結果發現有五十多位已經錄取的舉人,那卷子都寫得一塌糊塗,甚至於八百多字的文章中,就有三百多個錯別字,這讓咸豐皇帝大怒。

作為主考官的柏葰以及所有牽涉此案的官員全部被革職,還有的就直接被處死瞭,但是咸豐並不忍心殺柏葰,於是柏葰在監獄裡住瞭半年多,認定自己肯定不會死,以至於在被推出去行刑前,還囑咐前來告別的妻子說:“回傢打包好行李,我肯定不會死的,皇帝是不會殺我的”。
當然奇跡並沒有出現,柏葰過一會就被斬首瞭,事實上他之所以認定咸豐不會殺他,那也是很有道理的,兩人之間感情很深,咸豐也確實沒有想要殺他,還想要找借口將他給放瞭出來,但是柏葰得罪瞭一個叫做肅順的大權臣,肅順在朝堂上強烈將柏葰給“明正典刑”,其他群臣沒有一個敢站出來反對,咸豐在無奈之下也就隻能下令將柏葰給殺掉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