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古代銀票就是一張紙而已 為什麼沒有人能造假呢

古代銀票就是一張紙而已 為什麼沒有人能造假呢

時間:2019-12-06 10:52:41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很多人都不瞭解古代銀票造假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是以銅錢和金銀為主的貨幣體系,但早在宋朝,中國就出現瞭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後來又出現瞭銀票。在許多影視作品中,我們都能發現銀票的身影。用銀票就可以從錢莊裡兌換等額的金銀,實在非常方便。

然而,現代紙幣上有很多防偽標志,就是為瞭預防有人造假,以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鋌而走險。但是在古代,銀票說白瞭就是一張紙,要說高科技防偽技術,那可是半點都沒有的。聽說過古人私造銅錢,甚至有假金假銀,為什麼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古代有人造假銀票的呢?

實際上,在銀票剛一誕生的時候,造假事件也有很多。後來當時出臺瞭一項規定,那就是“偽造(銀票)者處死,首告者賞錠五銀”,還把這句話刻在瞭銀票上,就是為瞭警示當時的人不要造假。但面對這麼大的收益,造假者依然源源不絕,所以歷朝歷代都對銀票的制作有很嚴格的規定,讓造假者知難而退。

首先是銀票的材料。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銀票隻是薄薄的一張紙,但這張紙本身就有很大的學問。從宋朝開始,對於制造銀票的用紙往往是由官方造紙作坊進行專門制作,甚至委托給國外藩國代為制作。比如宋代使用“楮皮”紙,明朝用桑樹皮造紙,清朝的時候就委托高麗制造特殊的紙張,作為貢品朝貢清朝,高麗也絕對會禁止這種紙流向中國民間。

所以造假者連造銀票的紙都得不到,又何談造假呢?

其次是采用圖案防偽。古代會專門委托技工在銀票上畫上各種花鳥蟲魚,就是為瞭辨別真偽,這些圖案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更換,不仔細觀察根本無法識別。古代銀票由官方招募能工巧匠親手制作,圖案也是獨一無二的,想要造假銀票的話,不知道這些秘密圖案是根本不行的。在印刷的時候,官方也將紅色,黑色和藍色等顏色在一起印刷,這需要特殊的工具,一般人根本沒有財力物力準備這些。在明朝開始,銀票上還出現瞭水印技術。

當時的水印,是指在造紙過程中改變紙張的厚度和密度形成的圖案,一般人根本無法掌握制造這種水印的具體方法。延伸到現在,紙幣上也出現瞭水印防偽標志,連我們的證件上也有水印,這就是從古人那裡學來的。

最後是頻繁更換底板。每一款銀票印刷出來之後,底版就會徹底銷毀,而且時間不固定。這就給造假者帶來瞭巨大的困難。造假者制造出底版後才能造出假的銀票,成本主要就在這兒,一旦朝廷更換瞭底版,造假者的一切努力就化為泡影瞭。

綜上所述,但凡涉及到財務的,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一樣,切莫投機取巧,還是要靠自己的勞動獲得才更踏實。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