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將領為何需要靠傢丁打仗?將領傢丁制是怎麼興起的?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明朝兵制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明代中後期,大明王朝賴以倚重的衛所制度逐漸衰落,因此將領不得不依靠募兵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而這帶動瞭傢丁制的興起。衛所制度與其說是一種軍事制度,倒不如說是土地制度,其衰落的直接原因在於屯田制難以維持,深層次的內因則在於大明王朝的財政集權體制。

“精明”但不“高明”的統治
朱元璋平定元朝以後,擺在他面前的有兩個難題,這兩個難題可以說是困擾歷代王朝的噩夢。其一是如何維持對帝國廣大疆域的控制,並通過何種方式征稅來維持這種控制;其二是如何防止造反以及顛覆王朝行為的出現。
對於在小農經濟出身的朱元璋來說,預防造反保護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顯得比較迫切,再加上他本人也是通過造反推翻元朝而稱帝的。因此在新王朝成立初期,維持社會穩定,預防造反才是重中之重,而這使得明朝的制度設計在一開始就顯得比較短視、缺乏長遠性。

為瞭保持穩定,明朝一方面輕徭薄賦,換取民眾對新王朝的向心力,另一方面則通過嚴格的戶籍制度,限制人員流動,降低其反叛的可能性。不僅如此,為瞭最大限度地榨幹民間的活力,減少社會流動性,明朝政府控制瞭大量的土地資源,重要的貿易實行國傢壟斷,嚴禁私人海外貿易。
而這些社會控制舉措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整個社會缺乏活力,所有的生產要素被集中到農業上面,明朝政府隻能從有限的社會產出內獲取稅收,為瞭維護統治,明朝政府隻能減少稅務支出,反映在軍事領域,衛所制度隨之興起。
衛所制度的興起與衰落
前文我們說過,明朝政府控制瞭大量的土地資源,明弘治十五年官田占到全國土地的 14.15%。為瞭充分利用這些土地,讓兵士進行屯田,自力更生養活自己豈不是兩全其美,因此在明朝初年,“自京師達於郡縣,皆立衛所”。

明朝的衛所制度實際上是兵農合一的耕戰體系,士兵戰時為兵,平時為農,兵農合一,使得朝廷不需要動用國庫開支,便可維持一支強大的邊防力量。而朱元璋本人也對自己的這一制度設計頗為自得,說吾養兵百萬當不費百姓粒米。
也正是得益於衛所制度,明朝初期的軍事實力十分強盛,藍玉十萬軍隊便能直取北元王庭,明成祖朱棣也能五次出塞,主動出擊。為瞭使得這一制度能夠維持下去,朱元璋苦心孤詣,給衛所將士劃分軍籍,軍籍世襲,為的就是將士兵束縛在衛所中。

但是為大明王朝征戰四方立下汗馬功勞的衛所制度後來衰落瞭呢?
這一制度本身存在著致命的缺陷。首先是軍士的生活極端困苦,明朝國傢軍事補給不足,士兵不僅需要承擔糧食生產的任務,還要接受國傢指派的其他勞務,而這使得軍士脫籍現象不斷發生。由於軍士的世襲,衛所士兵和將軍之間很容易形成人身依附關系,發展到最後,邊地將領利用職權侵奪衛所田產的事情不斷發生。
邊將廣置莊田,私役屯軍,改挑渠道,專擅水利,又縱下人占種膏腴屯田,是使軍士怨嗟,民政廢弛。
邊將對於屯田的私占使得屯田不斷流失,軍籍人員的逃亡使得軍士缺額,而人口逃亡加劇瞭在籍人口的負擔,由此出現瞭惡性循環。衛所制度在明中期衰落,明朝的軍事行動不得不轉向民兵以及雇傭兵。
募兵制的興起帶動將領傢丁制的興盛
軍戶制度崩潰後,衛所制度式微,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募兵制度逐漸興起。在募兵招收的過程中,大量傢丁被招入其中,這成為傢丁制的重要來源。

明朝以前,將領傢丁一直存在,但多是數百人,根本構不成軍事武裝力量,而到瞭明朝,大量的傢丁為將領所用,甚至成為明朝政府賴以倚重的主要軍事力量。究其原因,主要在於“武將所轄不入兵籍”,而這意味著將領的傢丁是自己的私人武裝力量。
於是乎,在利益的驅使下,原先侵占瞭土地,獲取瞭大量財富的邊軍將領大量招募傢丁,充當自身的私人武裝力量,而普通士兵也樂意追隨在將領的麾下,憑借自身武力拿到遠比軍戶高很多的待遇以及地位。
如此一來,將領的傢丁戰鬥力越來越強,而明朝正規軍幾乎成為老弱病殘的聚集地。在優渥待遇的驅使下,傢丁的戰鬥力被激發出來,歷史記載,傢丁多為“以一當十, 摧鋒陷陣”的勇戰之兵,而優秀的傢丁往往會得到更好的裝備和給養,因此形成瞭正向循環。

明末北邊,李成梁這位將星最為耀眼,他經略遼東數十年,武功極盛,打的少數民族喘不過氣來,除瞭自身的軍事的軍事才能以外,其傢丁的強大戰力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明朝依靠的傢丁制度畢竟隻是體制外的產物,再加上其為將領私有,朝廷難以控制,長期下去無異於飲鴆止渴,傢丁制度的興盛也間接打開瞭明朝滅亡的潘多拉魔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