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於造反一年後就死瞭 安史之亂為什麼還能持續六年之久呢
安史之亂為什麼打瞭八年之久,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安史之亂,準確的說並不是持續瞭八年的時間,而是一共打瞭七年零兩個月。但是安祿山去世是在757年春天,而安史之亂結束是在763年春天。也就是說安祿山於造反一年後就死瞭,然而安史之亂還持續瞭六年之久,這是為什麼呢?

安祿山之後,安慶緒主持大局
安祿山死後,他的兒子安慶緒扛起瞭反叛大旗,繼承大燕皇帝。不過這安慶緒能力不行,雖然心狠手辣,殺瞭父親取而代之。但對於下面並不能像安祿山那樣令行禁止,許多人都不服他。其中帶頭的就是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最終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瞭安慶緒的部隊,稱“大燕皇帝”,繼續作亂。

說來也是有趣,這史思明的命運和安祿山是何其相似,它座皇帝沒多久也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而在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內訌之下,叛軍也逐漸離心分裂,安史之亂終於在公元763年結束。所以安祿山雖然死得早,但他“後繼有人”,安慶緒,史思明,史思明他兒子等人的“前赴後繼”使得這場戰爭持續瞭近8年。

宦官誤國
安祿山的背叛,給皇帝帶來的教訓就是依靠大臣不如信任自己的親信太監。司馬光說 “明皇始霎舊章 , 是崇是長 , 晚節令高力士省決章奏 , 乃至進退將相 , 時與之議 , 自太子王公皆畏事之 , 宦官自此熾矣 。……宦官之禍始於明皇。”

此時,皇帝讓太監任監軍,牽制將領,防止叛亂。但更多時候,卻是帶來災害,比如郭子儀因為和監軍不和,被罷免兵權;封常清、高仙芝因為宦官進讒言,被皇帝殺掉。悻臣程元振 、魚朝恩在安史之亂中絕對算得上天坑,看他們如何舉報郭子儀的:時方握強兵 , 或方臨戎敵, 詔命征之 , 未嘗不即日應召, 故讒謗不能行 。

一邊打一邊和李唐皇室講條件
安祿山、史思明這些人,擁兵不過十餘萬,此時雖然唐朝的國力略有下降,難道連十幾萬的叛軍都拿不下瞭嗎?這明顯是不合理的,唯一合理的解釋,當然是兵力和財富都被其他節度使所掌控瞭,但這些節度使可不會白白拿出自己傢底幫李唐打叛軍,什麼時候出兵,出多少兵,那得看李唐皇帝能給我什麼瞭!

加上唐玄宗此時外逃,這些節度使也在觀望,看天下人心還在不在李唐,如果民心還在李唐王朝,那就談條件;如果天下民心不在唐朝,那做做第二個安祿山又怎麼樣呢?陳勝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所以你看唐玄宗一路逃亡,有哪個節度使勤王嘛?唐玄宗又敢讓這些節度使勤王嗎?

說到底,價格沒談攏,加上到底和誰談都是問題,高仙芝帶著十萬軍隊出征,帶出去打瞭幾年沒啥成果,最後被唐玄宗聽信讒言殺瞭!什麼讒言呢?無非是擁兵自重和趁機要官,這正是節度使和皇室之間的暗中較勁。

總結:權、錢給到位,安史之亂早平瞭
舊唐書對安史之亂的起因總結是唐玄宗“寵信高力士、楊國忠等”;說白瞭不就是外戚、宦官、藩鎮之間的權力傾軋嗎!隻不過安祿山要的更多,是整個江山,其他節度使審勢度時,求一個“分封諸侯”罷瞭。唐玄宗要是能早點意識到這點,安祿山(雖然安祿山死的很快,後面還有他兒子和同黨)之流哪裡能蹦躂7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