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楊廣李世民都消滅不瞭高句麗,李治是怎麼做到的?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李治消滅高句麗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消滅高句麗是隋唐四代君王,不遺餘力想要實現的目的。從開皇十八年(598),隋文帝楊堅派漢王楊諒為元帥,率兵三十萬征討高句麗開始;到總章元年(668),高宗李治派老將李勣占領平壤,消滅高句麗為止。七十年間,隋唐兩朝為消滅高句麗付出瞭巨大的代價,犧牲的士兵,花費的錢財不計其數。

隋煬帝劇照
隋唐兩朝都是大一統王朝,為何非要跟高句麗這麼個蕞爾小國過去不呢?原因有三:
其一,楊堅、楊廣與李世民三位,在我國歷史上均是出類拔萃的帝王,與他們三位相比,李治雖然略顯平庸,但也非常優秀。而“高句麗本箕子所封之地,漢晉兩朝皆為郡縣,今乃不臣,別為異域。”消滅高句麗,他們便可與秦皇漢武看齊,哪個優秀的帝王能不動心呢。
其二,高句麗是個農耕文明發達的國傢,並非遊牧民族,他們對領土有迫切的需求。南北朝時期,他們聯合靺鞨等少數民族,不斷挑釁中原政權,逐步蠶食瞭遼東,隋朝初年,又將目光盯在瞭遼西上。這樣的野心不可不防。
其三,楊廣好大喜功,輸瞭一次心裡不服,面子也掛不住,倔強的與他死磕。李治也差不多,李世民沒能拿下,很快便鬱鬱而終,使他心裡憋著一口氣,要完成父皇的未竟事業。李治出瞭名的軟弱,但一提攻打高句麗,就像打瞭雞血,甚至要禦駕親征,多虧武則天出面才硬攔下來。

李世民劇照
基於上述三個原因,高句麗成為隋唐兩朝的死敵。
那麼,消滅高句麗,楊堅楊廣李世民三位雄才大略的帝王都不行,為何相對平庸的李治能實現?
李世民給李治留下的是一個國富民強、兵強馬壯的好局面,加之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的一批名將仍寶刀未老。李治與他們共同吸取瞭前輩們留下的教訓,總結瞭經驗。使他們既有實力,也有辦法。下面分三方面說明:
第一,後勤補給
從戰爭層面講,隋唐大軍面臨一個同性的問題,就是後勤補給。

李治劇照
開皇十八年,隋文帝派三十萬大軍,剛走到半路便遭遇瞭大雨,軍中就出現瞭斷糧情況,不得不半途而廢。楊廣開鑿大運河永濟渠段,其目的就是為戰爭做準備。
李世民親征高句麗,久攻安市城不下,當時已是深秋,面臨馬無草、軍無糧的被動局面,不得不撤軍。
龍朔三年(661),蘇定方率海路大軍早已包圍平壤,而陸路大軍在契苾何力的率領下,卻止步於鴨綠江邊,原因也是已到深秋,後勤補給跟不上。
以當時的運力,數十萬大軍過冬需要的棉衣糧草,絕無法實現。而在李勣消滅高句麗的戰爭中,卻以穩站穩打,避免瞭這一問題。
乾封二年(667),李勣率大軍進入遼東,一舉攻克軍事重鎮新城,之後,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遼東,當薛仁貴取得金山大捷,與高句麗降將泉男生匯合後,並沒有挾勝利之威繼續前進,而是戛然而止。等到冬天的過去,第二年春天到來,給養足夠瞭,才開始繼續進攻,並一舉拿下平壤。

這就將戰爭分成瞭兩段,避免瞭補給線過長,輸送不上去或被敵軍切斷,造成前功盡棄的危險。如果第二年戰爭仍不能結束,我想李勣仍會停止進攻,等待給養的。這樣,雖然影響瞭一些士氣,多花瞭一些銀子,但卻保證瞭戰爭的勝利。
第二,高句麗內外交困
顯慶五年(660),新羅不堪忍受高句麗與百濟的聯合欺負,向李治求救。當時,李治便定下瞭先滅百濟,再滅高句麗的戰略決策。
同年,李治派蘇定方率十萬水軍,一個月便消滅百濟。後在老將劉仁軌的堅持下,唐軍在百濟站穩瞭腳跟,使得高句麗的後院完全暴露在唐軍面前,失去瞭往日的戰略縱深與防禦屏障。

而在高句麗的內部,權臣蓋淵蘇文去世,長子泉男生繼承,但是次子泉男建卻鉆瞭空子,驅逐瞭大哥,自己掌瞭大權,泉男生投降瞭大唐。高句麗內部被爭權奪利所困擾,離心離德。最終,國王高臧在李勣包圍平壤一個月後,失去瞭堅持下去的勇氣,選擇瞭投降。
第三,高句麗舍長取短
蓋淵蘇文並不是一個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軍事天才,他之所以能擋住李世民的進攻,其實與他的前任乙支文德能擋住楊廣一樣,隻是發揮瞭高句麗軍隊擅長守城,短於野戰的特點。充其量是一個頭腦清楚的將軍。
而蓋淵蘇文的兒子泉男生,腦子很不清楚。他太過年輕,沒有豐富的軍事經驗,看到唐軍的強大攻勢便亂瞭陣腳,舍長取短,一味派出部隊與唐軍在野外決戰。

李勣在遼東犁庭掃穴,泉男生不甘心失敗,糾集瞭十五萬大軍進攻新城,雙方在金山遭遇,野戰中,薛仁貴一馬當先,橫掃千軍,高句麗軍死傷慘重。
扶餘城之戰,高句麗軍欺負薛仁貴隻有三千人馬,不老老實實守城,竟在城外列陣,要與薛仁貴決戰,結果被斬首一萬多人,導致整個扶餘川中四十多個城池望風而降。
泉南建不吸取前兩次的教訓,將手中僅剩的五萬大軍全部派出,要奪回扶餘城,結果在薩賀水與李勣遭遇,被斬首三萬多。
至此,高句麗的精銳部隊已在野戰中被唐軍消滅殆盡,沒有足夠的力量守衛剩餘的城池,高句麗的滅亡已是板上釘釘。如果泉南建按照以往的戰術,利用一個個像釘子一樣的城池,層層佈防,來消耗唐軍的有生力量,那麼,李勣即便勝利,也不會那樣輕松與痛快。
就這樣,立國七百年高句麗終於被大唐消滅。李治完成瞭隋唐四代帝王的未竟事業,大唐的版圖也臻於全勝。
文:熊魚自笑

淺見拙識,以就正於方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