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是怎麼治理國傢的?為什麼“篡位”還能得到高評價?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國手段,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都知道,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間,任用賢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自我克制,虛心納諫;還采取瞭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等政策,使社會出現瞭一片安定;並且,他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因其年號為“貞觀” ,所以,後世稱這段時間為“貞觀之治”。它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瞭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在《易·系辭下》中,有這樣一句話:“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而唐太宗,的確以自己的尊人克己、從諫如流、唯才是舉,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社會得以安寧,最終,呈現出瞭天下大治的局面。後人對其評價甚高,說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代英主”。
而歷史上,這麼多的皇帝,為何他能夠如此“特殊”?
所以,就有人指出:他這個位置是搶來的,因此,才得以用政績來“淡化”以前做過的“錯”。說在貞觀二十年,修《晉書》時,聽到一些人對其“貞觀之治”和“玄武門之變”的談論。唐太宗很是感慨,人們總是對“壞事”記憶猶新,對“好事”倒是聽過就忘。
所以,要改變眾人對他的看法,隻有一條道,那就是:更好地治理國傢。
最終,唐太宗勵精圖治,在政治上加強對西域等地區的管轄,在外交上加強與亞洲各國的友好往來,在軍事上積極平定四夷,在民族關系上對待少數民族“愛之如一”,貞觀年間,唐代版圖空前遼闊超過漢宣帝在位時期,至唐高宗龍朔元年達到鼎盛,是時領土東臨於海,西逾蔥嶺,北逾漠北,南至南海。
其實,沒有哪個皇帝希望國傢不好,隻是個人的見識、治理手段和統治力決定瞭一個國傢的走向。而後期的唐太宗,也是一樣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可以說,唐太宗當初這麼做,其實,是有著不得已的緊迫感,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人口凋敝,北周“留給”隋朝690萬戶(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久等人的考證),而且,沒有大的戰亂,而隋煬帝造成天下大亂,人口銳減,隋朝“留給”唐朝隻有200餘萬戶瞭。這對一個國傢而言,尤其是農業社會的國傢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隱患。
再者,連年征戰,經濟極度破壞。每一個朝代在建立初期,都有著類似的情況,基本都會以減免賦稅來刺激經濟的發展。
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卻是:唐太宗目睹瞭隋朝後期的民不聊生,清楚知道老百姓雖為底層,但是,一旦民心散渙國傢就會滅亡。看看後來幾個朝代的開國皇帝,其實,對自個的要求都很高。面對辛苦掙來的天下,他們都是倍加珍惜。隻是後人都以為這是正常的,卻在揮霍手中權力的同時將國傢也給禍害瞭。
當然,唐太宗也有著自己的可取之處,“納諫”就成瞭他的“標簽”。他為賢是用,不問人才出處。魏徵還曾鼓動李建成謀殺他,他一樣不計前嫌,委以重任。這樣的胸襟,在後來的帝王中,幾乎是看不到的。既然他能包容人,當然,大傢就會更加賣力的為其做事,而不隻是為瞭一己之私。

隻有君臣共商國傢大事,才能廣開言路,避免相互間猜忌,這是讓社會面貌大為改觀的基礎。而這一前提,就是要求這位皇帝懂得自我克制,簡單來說,就是:將手中權力的適度下沉。這樣,就形成瞭他那個時代的一個特點,大傢都敢說話瞭。
這和後來某些個朝代相比,都是天壤之別。唐太宗在位期間,進諫的官員不下35人。就魏徵一人,便批評過200多件事。比如:公主出嫁這事,皇後想讓自己的女兒多帶些嫁妝,一般人也隻是在背後嘀咕,不會真的去管。但是,魏徵卻比較較真,說:這個違反瞭禮法,對社會的影響不好。
此話是對的,古代宮廷的婚喪嫁娶,一樣有其制式規定。換做是一般的皇帝,也就打個哈哈過去瞭,但是,唐太宗倒是聽進去瞭。正是這樣的克制,才能維護好自己的形象,進而也穩固瞭朝政。唐太宗很是明白,“犧牲”一點自己的權力,卻能換來天下的安寧和發展,其實,這是一樁很劃算的事情。
可以說,正是因為他對自身的要求頗高,所以,對官員的治理也很重視。由於,自身做的正,官吏自然會各守其職。唐太宗的善於接受批評,其實,就是“監督、批評”的言傳身教案例。上行下效,社會風氣自然就會正向,以至於,在他這個時期幾乎鮮有貪污之事。
話說,在魏征死後,唐太宗傷心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可見,對於自己他還是相當清醒的。

然而,唐太宗治國卻與其他朝代“吏治”的思路不太一樣,他並非依靠“法治”,而是以自身言行,肅清瞭官場的風紀。但是,這並不表示他不重視法律,隻不過,不“重刑”罷瞭。所以,開國後的種種施政方案,都是以不“重蹈覆轍”為前提。
唐太宗走過瞭隋朝的末年,他的那些臣子們也是一樣,大傢都有心建設一個“新”的秩序。而這,就對他提出瞭要求。當年,他能鼓動其父造反,內心就有著不一樣的想法。所以,他對自己手中的權力,更多的是偏向瞭“自我約束”,而在後人看來,這更像是一種“付出”。
其實,後期的一些事情,也都表明瞭:愛享受似乎是一種天性。有人說,“貞觀之治”之所以能出現,是因為唐太宗可以接受監督,自我約束,從而,讓權力在應有的軌道上運行。此話不錯,沒有約束,權力就會泛濫。但是,如果他至始至終都能約束自己,應該可以證明皇傢的權力是可以被“管束”的。
可是,唐太宗後期所做的事情卻“駁斥”瞭這一理論。皇傢的權力,服務的最終還是皇傢,至於天下,也是服務皇傢,而治理天下,則是為瞭更好地服務皇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