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武則天乾陵的無字碑是怎麼回事?武則天為何要立無字碑?

武則天乾陵的無字碑是怎麼回事?武則天為何要立無字碑?

時間:2019-12-07 16:48:17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大傢好,這裡是小編,今天給大傢說說無字碑故事,歡迎關註哦。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陵,位於陜西乾縣梁山之上,陵前矗立著兩座墓碑。西邊一塊紀念高宗李治,武則天撰寫《述聖紀》,三子中宗李顯書寫,刻於碑上,用以歌頌李治一生的功德。而東邊一塊紀念武則天的石碑,卻隻有三千三百個方格,而無一字。

無字碑

既然立碑為何不刻字呢?這件事千百年來一直是史學界和民間熱議的話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字碑被議成瞭千古之謎。目前流行的說法有四種:

其一,武則天認為自己功勞太大,無法用文字表達。

其二,武則天認為自己罪孽深重,羞於立碑。

其三,武則天有自知之明,留下無字碑,意味著千秋功罪由後人評說。

其四,李顯對母親懷恨在心,認為她篡唐立周時奇恥大辱,故意不給她立碑。

乾陵

其實,唐朝以前的帝陵,沒有立碑的規矩。那時立碑是一件極其嚴肅的事情,隻有重大的祭祀與軍功才立碑紀念,比如,燕然勒石與泰山封禪。帝王死後的評價都不敢用碑,全在一個謚號,而且隻有一兩個字。

到瞭唐朝這些都發生瞭變化,太宗李世民謚號為“文”,李治認為文不足以表達父親的功績,於是加為“文武聖”,後又增加為“文武大聖大廣孝”。越往後越多,到瞭清朝謚號居然多達二十多字。

即便如此,也不能盡後人對逝者的追思之情,索性在陵前立碑,長篇大論為先帝歌功頌德。所以,從唐朝開始,就有瞭立碑的習慣,漢代很多帝陵的石碑,都是後世追立的。

高宗李治的墓碑,便是武則天與李顯所立,有五千多字,也不敢明目張膽地稱為“述聖碑文”,而是稱為“述聖記”。

按照這個道理,李顯也應該為母親撰寫一篇歌功頌德的文章,刻於碑上,來追思母親。作為母親皇位的接班人,他也是最合適的人選。所以,武則天不可能越俎代庖,生前就說我的墓碑不寫字什麼的,那不是自己出自己的洋相嗎!

並且,武則天的遺詔已經對自己的一生做出瞭詮釋:“祔廟,歸陵,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當時國子監的著名文人崔融所作《則天大聖皇後哀冊文》也說:“辭不獲己,從宜稱制,……神器降臨、大運匪革……”

遺詔相當於武則天給自己定的調子:先帝駕崩後,自己作為主婦,臨朝稱制、暫居神器隻是權宜之計,臨終前將神器歸還瞭李唐,自己仍是李傢的媳婦。

武則天劇照

按說李顯應該以武則天遺詔為藍本,尊從母親遺志,寫一篇類似於“述聖記”的文章,歌頌母親。而且,從無字碑上已經刻好的三千三百個方格來看,似乎文章已經寫好。那麼為何沒有刻上呢?其中有何隱情?

這要從當時的政局來看:

武則天被以張柬之為首的五位大臣聯手發動的神龍政變搞下瞭臺,李顯復位後,對五位功臣十分忌憚,擔心他們威脅自己的統治,千方百計想搞垮他們。而李顯辦法既不多,也不高明,依靠韋後,依靠武三思。要扶持武氏,打擊功臣有什麼依據呢?

李顯便想瞭一招,史書記載叫:“示襲武氏後,不改其政也”。他禁止所有天下說“中興”,武氏仍立七廟,享受祭祀。這樣做,就是讓五位大臣知道,我的皇位是大周皇帝武曌禪讓的,我承認她。大唐代周不是革命,而是繼承,你們發動政變簡直是多此一舉,有什麼功勞呢!

神龍政變

這樣雖使五大臣啞口無言,但卻與母親的遺詔相沖突瞭。母親說武周已經過去,我變回瞭李傢媳婦;李顯卻在輿論上還得承認武周。這個碑文不好寫啊。就是寫瞭,也不能刻。

之後,大唐進入瞭八年的動蕩,期間發生瞭七次政變,韋後、安樂公主、太平公主都女人,想效法武則天。致使武則天的尊號頻繁變化,太平公主強勢時期,武則天竟又得到瞭“天後聖帝”的帝號,象征自己的野心。

玄宗李隆基鬥倒太平公主,坐穩皇位後,終於天下太平。玄宗確定瞭武則天的尊號為“則天順聖皇後”,並按祖母的遺詔,做瞭她是李傢媳婦的定論。然而李隆基比較開明,當時朝中與民間出現瞭許多聲討武則天的聲音,作為孫子,他也沒敢冒著風險趟這個渾水,為祖母立碑。

李顯劇照

再到後來,思想保守的封建士大夫,站在維護正統與君權的立場上,將武則天一步步抹黑,變成瞭禍國殃民的歷史罪人。誰又敢給一個罪人立碑,歌功頌德呢。所以,那塊碑才一直無字。

無字碑這個千古之謎也並沒有那麼復雜,隻是封建統治階級爭權奪利的產物。而武則天一生的功過,早已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流傳瞭下來,形成她獨有的魅力。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