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叫太監幫他剪辮子 結果太監連忙跪下連連稱不敢
今天小編給大傢準備瞭:溥儀剪辮子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在中國古代,對於自己的文化看的是相當重要的,而且沒一個文化都有這相應的一些表現或者是符號,而這些符號也是古代中國人的一種精神寄托,看的非常重要。古代,以頭為首,頭發對人民來說是相當的重要。

舉一個小例子,三國時期,有一次曹操出征,為瞭嚴明軍紀,下令不準踩踏百姓的田地,莊傢,如果有違令者,梟首示眾。可是不幸的是,曹操自己的馬匹卻無意猜到瞭莊稼地。這個時候就為難瞭,命令下瞭不能不執行,但是曹操自己又不能把自己斬瞭,那怎麼辦呢?於是就有瞭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對曹操施以髡刑,就是把曹操的頭發剪去,代表斬首。可見頭發對當時人們來說是相當重要的。犯人基本上都是剃光頭,就是從古代的髡刑演變而來。

頭發很重要,頭發的發型對於人們心中的文化認也是相當重要的。在北宋年間,黨項族首領李繼捧,想歸附宋朝,並且將自己統治的區域納入宋朝的版圖。但是他的族弟李繼遷卻是十分的反對,於是率領著一股力量,一直與宋朝作鬥爭。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還正式建立瞭政權,稱為大夏。因為大夏在宋朝的西邊,所以,宋人稱之為西夏。李元昊登基之後,做瞭一件事就是改發易服,建立大夏朝的文化。雖然李元昊改變的發型用現在的審美觀點並不是很好看(頭發剃光,隻在後面留一點,紮小辮兒),但是也能看出,王朝的建立者,為瞭自己的民族文化,所建立起來的一種文化符號。

對於頭發的鬥爭,在中國古代還發生過大型的流血事件。有時候想想確實是很不可思議,現在剪個頭,做個發型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古代,確是一件十分嚴重的事情。1645年7月28日(順治二年六月十五日),清朝攝政王多爾袞下“剃發令”,並且明確表示“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此令一出,遭到瞭各地人民的強烈反對。於是乎,便發生瞭歷史上著名的流血事件”嘉定三屠“和”揚州十日“,據說死亡人數是達到瞭80多萬。可見,但是這種文化符號,對人民的思想影響是相當的嚴重的。

這種文化符號,往往會禁錮人民的思想,讓人們的思想變得比較陳舊而無法接受新的東西,在讓我們看到民族氣節的同時,並不一定有利於國傢的發展。在清朝末期,也就是在鴉片戰爭之後,中西方的文明開始瞭碰撞,中國政府頻繁的與外國人打交道,外國人也不斷的湧入中國,中國和西方各國逐漸開始交流。在這樣的情況下,這種思想的禁錮卻體現得特別明顯。

在中西方文明產生碰撞的時候,中國也曾派遣留學生到各國留學。當時中國一些思想較為開放的士大夫,說服清政府,招收120名學生,用十五年的時間,從小學讀到大學,為國傢儲備現代化人才。清政府同意瞭,並且在1872年實施瞭這個計劃。這些留美的兒童,到西方後,對於清政府來說,基本上是完全西化瞭,他們還組織瞭自己的棒球隊,並取得過比賽的勝利。這些在晚清的中國人看來,完全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國內就有很多人批評他們“外洋風俗,流弊多端,各學生腹少儒書,德性未堅, 尚未究彼技能,實易沾其惡習。即使極力整飭,亦覺防范難周,極應將局裁撤(幼童留學肄業局)。“

在這些留學的孩子當中,有一個孩子,名字叫詹天佑,在後來被稱為瞭中國鐵路之父,他憑借著自己的知識,設計出來瞭當時相當有技術難度的京張鐵路,可見這些孩子們,並沒有受到西方資本主義的侵蝕,反而是他們回國後,為自己的國傢做出瞭巨大的貢獻。由此也可以看出來,在當時中國某些文化對中國人民的思想產生的禁錮。

歷史很多時候都是驚人的相似,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自南京成立,當時對全國也下瞭一道十分重要的法令叫做“剪辮令”,限制20天之內,把自己頭上的辮子減掉。而且同盟會的成員還帶頭剪辮子。但是依舊還是遭到瞭抵抗,以至於政策推行並不很容易。但是畢竟社會整體還是進步的,對於摘去自己頭上250年的禁錮,還多人還是歡呼雀躍的。就連當時當時的末代皇帝溥儀,在剪辮令普遍實施的時候,毅然的要剪斷自己的辮子。據說他還讓一個太監幫他剪,太監連忙跪下連連稱不敢。當時宮裡面的宮女,妃子很多也因為溥儀剪辮子的事情而痛哭流涕。

中國的文化,向來都是一個包容的文化,很多文化來到中國之後,都被中國給內化瞭,中國一直是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然而在明朝的時候,中國卻被文化禁錮住瞭,一切都被規范在綱領條文當中瞭。近代,不少人也在慢慢的開眼看世界。如果,當時晚清政府再多一些像李鴻章,丁日昌,郭嵩燾這樣能夠思想開放的人,也許清朝會有不一樣的結局。如今,中國依舊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態度,吸收一切文化的精髓,內化出來一個更為強大的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