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北伐屢屢得手 南宋北伐為什麼卻次次無功呢
還不知道:南宋北伐無功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中國歷史上,要說偏安一隅的王朝就不得不提到東晉和南宋。同樣都是割據江南,淪落的僅剩半壁江山,但是東晉和南宋的命運卻完全不一樣。
東晉滅亡的時候,反而是它領土面積最大的時候,收復瞭西晉的舊都洛陽,雖然被劉宋取代,但是卻可以稱得上“以強而亡”,但是南宋則是屢次北伐都無功而返,甚至出現越北伐越弱的情況,這是為何呢?

上圖_ 東晉行政區劃
為什麼東晉北伐屢屢得手,南宋卻次次無功呢?
東晉:生於弱小,死於強大
東晉這個國傢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奇葩的國傢之一。要說奇葩,這個國傢可有好多亂七八糟的特色,比如皇帝基本無權,權力都掌握在世傢大族手裡。整個東晉接近百年時間,王謝桓庾四大傢族輪番登臺把持朝局。
再比如東晉剛開始的時候,隻有所謂的“淮揚地區”也就是今天的江蘇一帶,但是東晉自建立開始就在擴張,先是發展到瞭長江中遊占據武昌,後來桓溫滅瞭成漢收復四川,再後來多次北伐,到瞭劉裕時期已經收復瞭北方大部分地區,儼然恢復瞭西晉的榮光。要說東晉的北伐也是有聲有色,令人驚嘆。
第一次北伐是庾亮北伐,不過無功而返。主要是庾亮想維護自己傢族在江南的地位。第二次北伐就完全不一樣瞭,第二次北伐是桓溫發起的北伐。桓溫一生一共有三次北伐,第一次出兵前秦,幾乎收復長安;第二次出兵洛陽,收復洛陽;第三次出兵進攻前燕(當時北方最強大的國傢和前秦並立),讓前燕幾乎被滅國,後來前秦王猛派兵救援桓溫才退軍。可以說三次北伐都是驚天動地。讓北方諸國膽戰心驚。

上圖_ 桓溫伐燕之戰經過圖

上圖_ 桓溫北伐 示意圖
到瞭劉裕時期,東晉的北伐達到瞭最高峰,當時劉裕橫掃瞭國內的桓玄和盧循等勢力之後,躊躇滿志揮師北伐,攻破潼關收復長安,消滅瞭後秦。揮軍東進又消滅瞭南燕,收復瞭河南 山東 陜西等地,可以說是把東晉的版圖擴大到瞭前所未有的地步。最後劉裕篡位稱帝,建立瞭劉宋也成瞭南朝第一帝,正如何去非所評價的那樣:
宋武帝以英特之姿,攘袂而起,平靈寶於舊楚,定劉毅於荊豫,滅南燕於二齊,克譙縱於庸蜀,殄盧循於交廣,西執姚泓而滅後秦,蓋舉無遺策而天下憚服矣。

上圖_ 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
可以說東晉的戰績是非常驚人瞭,但是後世的南宋北伐又如何呢?
南宋: 國恨傢仇,舉步維艱
南宋的建立與東晉有相似之處,北宋末年遭遇瞭“靖康之恥”,也就是當時的金國人進攻開封,擄走瞭北宋的徽欽二帝。可以說對北宋造成瞭極大地打擊,無奈之下宋高宗趙構隻能南下建立瞭南宋。南宋的建立可謂是國恨傢仇,南宋的仁人志士無一日不希望回復故土,雪恥報仇。說實話,南宋也做過很多準備,希望北伐,但是效果可以說是非常慘瞭。
南宋第一次正式北伐就是嶽飛北伐,當時嶽飛一路勢如破竹,在河南奮戰非常有希望收復開封,也就是北宋的昔日首都,但是由於秦檜等投降派的陷害,最終功歸一簣。

上圖_ 嶽飛像(《南陵無雙譜》)
第二次北伐是宋孝宗時期的北伐,也稱為隆興北伐,當時金國剛剛經歷瞭一次大規模動亂。金國之前的皇帝完顏亮發動南侵被宋軍擊敗,國內的金世宗完顏雍趁機起兵奪取瞭皇位完顏亮死於內亂之中。這時候南宋的宋孝宗看到瞭機會,畢竟金國內亂,自己又是很想有一番作為的皇帝,自然想要恢復河山。經過一番準備之後,他啟用瞭曾經的主戰派張浚力排眾議率軍北伐。
但是結果卻令人無語,本來隆興北伐最初進展順利,各路宋軍都拿下瞭預定目標,然而宋軍的老毛病犯瞭,因為將領之間爭功不和,在宿州遭遇瞭慘痛潰敗,之後金國長驅直入攻破江淮防線,宋孝宗被迫中止北伐和金國議和。

上圖_ 趙昚(shèn,1127年-1194年),宋孝宗
第三次北伐是著名的韓侂胄北伐,也就是辛棄疾所謂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的那次北伐。要說這次北伐的結果是眾所周知,韓侂胄兵敗,史彌遠上臺,南宋變得更加屈辱。
這裡就不得不提第四次北伐瞭,也就是南宋聯元滅金之戰,這次與其說是北伐,不如說是趁火打劫。當時金國被更加北方的蒙古人打的是窮途末路,隻剩下半壁江山,在蒙古人的請求之下南宋決定借道給蒙古攻打金國。
同時南宋自己出兵滅金,雖然南宋和金國之間有血海深仇,但當時是唇亡齒寒,南宋滅金是否妥當其實值得商榷。在滅金之後,南宋本來想趁機收復洛陽開封等地,當時成為“端平入洛”,然而蒙古人早就知道南宋的意圖,所以不宣而戰,把想進入洛陽開封的宋軍打的潰不成軍,從此宋元戰爭正式開始。

上圖_ 南宋版圖
那麼到底為何南宋北伐和東晉北伐結果如此不同呢?
要說南宋和東晉北伐結果為何如此不同,其實在筆者看來主要和四個原因有關。
1. 南宋的北伐動力不足
要說東晉北伐的動力,往往是以發動北伐者要在朝中獲取更大地位為核心。比如桓溫北伐就是因為桓溫要建立更大功業以支持自己來獲取“九錫”(九種特殊禮節,基本上和篡位就差一步),這和拿破侖不斷發動對外戰爭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東晉的北伐發起者對戰爭更加重視。
反觀南宋北伐,發動的人往往是皇帝,或者當權者,至於說目的就比較虛無縹緲,雖然恢復河山,還於舊都的口號喊得震天響,但是實際執行卻大打折扣。畢竟對於他們來說,不成功就回傢呆著,成功就賺瞭,所以沒那些野心傢那樣迫切,出發點就差瞭一截。

上圖_ 南宋初年抗金形勢圖
2. 南宋北伐對手太強
雖然說不能隻強調對手強,得從自身找原因。但是南宋的對手金國確實比東晉在北方的對手強很多,畢竟東晉面對前秦雖然能取得勝利,但這主要依賴前秦輕敵自負,南宋最有希望成功的第二次北伐遇上的是金國的明君完顏亮,自然勝算大減。如果南宋的對手弱一些,也許北伐會取得更大戰果。
3. 南宋綜合國力太弱
這裡大傢可能心裡犯嘀咕,南宋可是有整個南方的,東晉長期沒有四川,為何說南宋國力太弱呢?其實就得說一個問題——這裡的國力,指的是綜合國力。
南宋王朝建立之初就是有缺陷的,因為南宋建立的初期就是軍閥拱衛朝政所以正規軍建設不足。南宋的軍事人才也十分缺乏,反觀東晉則是武力立國,北府軍人才輩出,所以南宋北伐的時候很多將領不僅毫無經驗而且爭權奪利,東晉則完全相反,雖然傳統來說:“南宋無相,北宋無將”但是實際上,南宋中期是既缺“將”,也缺“相”。人才極度匱乏。

上圖_ 東晉的文人雅士
4. 領袖差距太大
東晉發動北伐的大多是權臣和門閥傢族,他們都是從刀光劍影裡面一步步走上高位,可謂是身經百戰能文能武,所以自然能進行北伐重任。南宋的帝王都是長於婦人之手的深宮出來的孩子(除瞭宋孝宗),所以自然沒什麼能力可與那些老謀深算的權臣相比,自然北伐成績不如也就不奇怪瞭。
其實比較過後我們就能知道,北伐確實是個技術活,既需天時地利人和,更需要統帥英明天下歸心等等一系列條件,正因為如此,朱元璋才顯得尤為厲害啊。
參考文獻:
【1】房玄齡等《晉書》
【2】脫脫等《宋史》
【3】崔鴻《十六國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