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的傳教士對中國影響有多大?嚇得雍正禁教關門!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清朝時期的傳教士,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清初耶穌會傳教士曾經在政壇上發揮巨大能量,深度參與到滿清國政之中,對於滿清統治的穩固有無可替代的作用,順治、康熙對傳教士也頗予優容。支配欲奇強的雍正上臺之後,因一系列原因打擊傳教士,滿清對世界的認知更模糊瞭。
十七世紀中期在華的耶穌會士們,憑借著自身的智慧,在明清鼎革及清初的政治變動中生存瞭下來,並且不斷獲得清廷的恩寵,使得天主教在華傳教事業獲得極大的發展。
與此同時,這些傳教士們利用其所帶來的“歐風美雨”,深度參與到清初的政治局勢當中,並且對清初的政局影響重大。
順治朝——傳教士成瞭順治的爺爺
1
湯若望為代表的的傳教士,經常利用自己掌管欽天監職務來參與政事。
順治六年(1649),多爾袞以京城水苦、人多疾病為由,欲在神木廠附近建造新城。當時多爾袞已經命戶部,工部與欽天監丈量城基,確定方向的前期準備工作。
此時,湯若望上瞭一份奏折,從天象、地理等方面訴說建造新城的種種不妥:“竊照都城大勢起自北幹,左碣石而右太行,枕居庸而襟河濟,形勝甲禦天下。前人原有深意,無容再喙······臣前奏屢占驗,有月生暈,有霧氣,有風,皆主土工興之兆,然此兆非建城所宜,乃天心垂愛示警也······”奏折上呈後,內院傳湯若望面談,最終結果是:“上說:你說的是,主意定瞭,不作瞭,該你說的。”由此可見,湯若望奏折是扭轉乾坤的關鍵。
元代以後,西藏僧侶們把達賴喇嘛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現;把漢地的皇帝視為文殊菩薩的化現;又把蒙古大汗視為金剛手菩薩的化現,從而形成瞭一種佛教世界意義的特殊“三聖”結構。分別代表:慈悲(觀音)、智慧(文殊)和勇武(金剛手),從此將西藏、蒙古和漢地緊密的連接在一起。
滿洲起兵反明以後,為瞭壯大己方力量,采取拉攏蒙藏的策略。而這其中,藏傳佛教無疑是連接滿洲與蒙古、西藏的一根強有力的紐帶。
達賴喇嘛進京朝覲就成為清初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件,是清初中央政府與西藏關系史上的大事。滿清入關以前,皇太極就因喀爾喀蒙古尚未歸順清廷,“以外藩蒙古惟喇嘛之言是聽”,因而邀請五世達賴前來會面,隻是最後無果而終。入關以後,攝政王多爾袞更是多次敦促達賴喇嘛前來內地覲見。
順治六年(1649),達賴喇嘛接受邀請,答應赴京。由於西藏與內地自然環境的差異,達賴喇嘛一開始非常擔心在內地染病,“為瞭不違背皇帝的聖旨,我答應赴京。中原地域遼闊,我擔心會染上天花和熱病,上述詳細具奏不能久留的理由”。在內地感染熱病確實達賴喇嘛使團的一大擔憂,達賴喇嘛在行至青海時上奏請求於邊外相見,“但因內地疾疫甚多,改在呼和浩特或代噶地方見,妥否,伏惟上裁”。
順治帝在順治九年八月給達賴的敕文中表示自己願意於邊外相迎。九月,順治帝讓群臣就是否出迎達賴使團一事各抒己見,當時順治傾向於出邊迎接,令達賴住於邊外。當時的滿洲大臣包括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議政大臣表示支持順治出邊迎接。
理由有幾點:首先,皇太極曾邀請五世達賴前來,目的是利用達賴喇嘛在蒙古各部中的影響力,促成喀爾喀蒙古歸附清朝。邀請並禮遇達賴喇嘛是從皇太極以來一貫策略。
其次,滿洲大臣認為“上若親往迎之,喀爾喀亦從之來歸,大有裨益”。入關以來,喀爾喀蒙古並未臣服清朝,而利用達賴喇嘛的影響力促成喀爾喀蒙古歸順,對於清朝邊疆地區的穩定有重要意義。
最後,滿洲大臣認為請而不迎,於理未當。“以我召之來又不往迎,必至中途而返,恐喀爾喀亦因之不來歸順。”甚至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後果。
漢族大臣則認為“皇帝乃天下國傢之主,無需親自出邊迎接,亦不讓其進入內地,隻派大臣於邊外與達賴相會即可。”滿漢兩班大臣的主張可謂大相徑庭。但就當時的形勢來看,出邊相見最能使清朝利益最大化,因此順治也是同意這一方案。
就在順治出邊已成定局之時,洪承疇等漢族大臣上奏折,“稱欽天監奏報昨日太白星與日爭光,流星入紫微宮”等天象示警和歲饑寇警勸諫順治不要出迎達賴。此時的順治開始有些猶豫。就在這緊要關頭,以湯若望等西方傳教士為代表的,掌管欽天監事務的官員出面上奏:“日體中忽然出現非常多的斑點,這些斑點就是喇嘛僧徒,因為他們可以遮掩皇帝的光輝。”
湯若望為代表的傳教士們反對佛教,傳播天主教的立場決定瞭他們贊同漢大臣,反對達賴喇嘛進京。他們勸諫皇帝:“不要自失尊嚴引招恥辱,會成為歷史的污點,人們永遠不會忘記的。”可以說,湯若望的這一番話,使得皇帝徹底決定不再出迎達賴使團。故後來達賴喇嘛帶著三百人的使團在京停留一月時間,稱因為水土不服,自己和隨從生病,請求告歸,而後“含慍而去”。
喀爾喀蒙古、厄魯特蒙古是清初西北邊境的主要威脅。達賴喇嘛返藏後,本就處於不穩定狀態的西北局勢,變得更加動蕩起來,外藩蒙古持續的對內地進行侵擾,並有規模擴大的趨勢。清廷詢問達賴喇嘛並要求達賴出面仲裁懲治作亂首領,但都並未得到積極回應。請求達賴調停未果,又面對邊疆危機,四大臣也都束手無策,於是將滿腔怨恨都遷怒於以湯若望為首的耶穌會士們。
康熙繼位後,四位輔政大臣執政,大批漢族大臣被排擠出權利核心。因當初順治年間與湯若望等傳教士的政治宿怨,西北邊疆沖突,以及在五世達賴進京一事而結下恩怨的累加,四大臣遂以耶穌會士們“職官謀叛本國,造妖書惑眾”為罪名,掀起瞭康熙年間震驚朝野的“歷獄案”。湯若望為首的傳教士們被判處死刑,後經過孝莊太後的介入,才算保住瞭性命。
早在順治八年(1651),孝莊的侄孫女病重,湯若望得知病情後,認為無大礙,過幾天就會好瞭,於是很精明的把一個十字架給瞭來人,讓他給孝莊的侄孫女帶上,說佩戴在胸前四天就可以痊愈。果然四天後這女孩兒病就好瞭,一個小小的十字架叩開瞭清宮大門,孝莊從此認湯若望為義父(湯若望比孝莊大21歲),順治就管湯若望叫“瑪法”(滿語爺爺的意思)。湯若望在順治面前有很高的政治話語權,與他和孝莊的這層關系密不可分。

順治的爺爺湯若望
順治十六年(1659),鄭成功率軍北伐,進入長江並深入內地,一度包圍南京城。京師震動,此時的順治皇帝完全失去瞭鎮靜的態度,而且打算逃回滿洲老傢。孝莊太後對他加以斥責:怎麼可以把祖宗的江山,這麼卑怯的放棄呢?他一聽太後的話,反而激起瞭狂暴的急怒,遂憤怒的拔出寶劍,說:“朕要禦駕親征,或勝或死”,說完用劍把皇帝禦座劈成碎塊。
孝莊嘗試用言詞來平復順治的暴躁,另派順治以前的奶媽勸他,結果更加激怒瞭他的怒氣,任何人都擋不住。北京各城門都很快貼出官方佈告,曉諭百姓,皇帝要親自出征瞭。大臣們萬般無奈,最後隻好請出湯若望。湯若望認為順治一旦親征,會帶來京師的混亂,中原多難則不利於傳教事業的開展,決定勸說順治改變主意。後順治果真聽從其勸告,不再禦駕親征,而就在這時,南方局勢也發生瞭戲劇性變化。鄭成功戰敗,南京解圍。
順治帝臨終前,最擔心的是接班人問題。一開始他打算立自己的兄弟來繼位,以避免主少國疑。但是此舉遭到瞭孝莊的強烈反對。孝莊知道,隻有自己的骨血繼位,才能保證自己的地位。順治後來又去詢問湯若望的想法,湯若望認為,順治的四個兒子隻有玄燁得過天花,終身免疫,所以應該立玄燁,順治最終順治采納瞭湯若望的建議。
“湯若望之於清世祖,猶魏征之於唐太宗。”康熙之所以能登上帝位,傳教士起到瞭很大的作用,康熙終其一生不下令禁止天主教在中國傳播,與此也有很大關系。
康熙朝——教學、造炮、談判的高級顧問
2
康熙帝從開始就對西學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康熙朝傳教士南懷仁說:“他幾乎是讓我整天待在他那裡,沒有別的事,就是在他繁忙的公務閑暇,和他一道研究有關數學的方面,特別是天文學方面問題。”“皇帝對天文學事物抱有如此熾烈的熱情!”
康熙二十六年(1687),法國耶穌會傳教士張誠到達北京之後的一兩年內,康熙經常把傳教士請到宮中,傳授西學。史載:
康熙二十八年(1690)十二月二十五日,上召徐日升、張誠、白晉、安多等傳教士於內廷,諭以自後每日輪班養心殿,以清語授講量法等西學。上萬幾之暇,專心學問,好量法、測算、天文、形性、格致諸學,自是,即或臨幸暢春園,及巡幸省方,必諭張誠等隨行,或每日,或間日,授講西學。
於是就出現瞭這樣的場景,音樂教師徐日升努力制造一些樂器,張誠、白晉與安多給康熙介紹他們翻譯成滿文的歐幾裡得幾何學與哲學,安多給康熙講解數學。
康熙也在學習數學等西學的過程中體會到巨大的樂趣,導致後來杭州教案發生之時,康熙對天主教及傳教士采取瞭寬容、接納和理解的態度,頒佈瞭康熙三十一年容教令。南懷仁等耶穌會士憑借著西方科學知識,打通瞭“通天捷徑”,並借此拓展在華傳教事業。
南懷仁等耶穌會士在幫助清廷治理歷法的同時,還為清廷鑄造火炮。康熙三十一年(1673),吳三桂起兵反清,清朝統治者重新重視紅衣大炮,遂給南懷仁等耶穌會士傳旨:“著南懷仁盡心竭力,繹思制炮妙法,及遇高山深水輕便之用。”
自康熙十三年至康熙十五年,南懷仁等耶穌會士共設計制造輕巧火炮、紅衣銅炮共計五百餘門,並教習八旗炮手正對星鬥之法,提高炮手射擊目標的命中率。
“三藩之亂”是康熙年間直接威脅到清政府統治的嚴重政治危機,南懷仁等耶穌會士在其間鑄造火炮,教習技法的行為,贏得瞭清廷極大的信任,並且對於戰爭形勢的扭轉起到瞭不可低估的作用。

南懷仁幫滿清造炮
經過兩次雅克薩之戰後,1689年6月,清政府派出有索額圖,佟國剛等大臣和耶穌會士徐日升、張誠組成的使團,前往尼佈楚與沙俄談判。徐日升、張誠兩人在中俄雙方的談判中擔當瞭翻譯和調停人的角色,多次使得陷入僵局的談判得以繼續。徐日升在其日記中的記載表明他領會瞭康熙議和的意圖,他和張誠“有幸找到瞭使互不相讓、隨時準備中斷和談的中國人與莫斯科人和解的方法。”
在兩人的斡旋下,中俄雙方最終簽訂瞭《尼佈楚條約》。根據徐日升的記載,索額圖等大臣在條約簽訂後派人向康熙稟報稱:
皇上無上英明,因為他選擇瞭兩位神甫。我們不無慚愧的承認,一切都應歸功於他們。有許多次,全部事情似已歸於無望,是他們拯救瞭一切。如果他們沒有和我們同來,我們會一無所成。
康熙後來也給傳教士們傳旨稱贊:“謹慎勤勉辦事,對於議和的實現多有幫助。”
大概是因為受到康熙酷愛西學的耳濡目染,諸皇子中也不乏精通西學之人。
晚年的康熙,因為廢太子事件,以及諸皇子奪嫡而變的心灰意冷,生無可戀。在第二次廢除胤礽太子之位的兩年後,即康熙五十四年(1715),準格爾部策妄阿拉佈坦侵略哈密,康熙調兵遣將進行反擊,胤礽覺得朝廷用兵,需要人才之際想要戴罪立功,東山再起,於是用明礬水寫瞭一封隱形信件給普奇公爵,囑咐他在康熙面前推薦自己為大將軍。
這封信要塗上小蘇打才能看到。這裡用到瞭化學方程式,最後生成的氫氧化鋁是白色固體,這種白色固體就是顯示出來的字跡。由此可見,廢太子胤礽還是頗有化學知識的。不過知子莫若父,康熙猜透瞭他的把戲,並把他徹底否決。
雍正朝——禁教與關門
3
在經歷瞭九王奪嫡的一番折騰之後,皇冠最終戴在四阿哥雍親王胤禛頭上。胤禛繼位後,以嚴猛治天下,其中自然包括對八、九兩位阿哥下手。
康熙臨終時,九阿哥胤禟的生母宜妃想沖到康熙枕邊,因此與雍正帝的生母德妃產生激烈沖突。雍正帝繼位之後,派胤禟奔赴西寧前線,取代同母弟十四阿哥胤禵,當然沒給他任何實權,實質上是讓年羹堯監視他,並且切斷跟八阿哥胤禩的聯系。
胤禟與傢人通信,為瞭保密,使用羅馬字母代表某種暗號。他早年對基督教抱有興趣,和耶穌會士們頗有來往。甚至被派往西寧的時候,葡萄牙傳教士穆敬遠也行蹤隱秘的隨他一同前往,胤禟還接受瞭穆敬遠主持的洗禮。後來羅馬字母信件被雍正發現,雍正稱其“別造字樣,巧編格式,陰謀詭計甚於敵國奸細。”剝奪其皇族身份,並改名“賽思黑”(滿語豬的意思)。

九阿哥胤禟竟然懂羅馬文字
雍正決心把此案追查下去之後,發現瞭更為波詭雲譎的內幕。努爾哈赤的嫡長子褚英系的蘇努一傢全傢皈依瞭基督教,而在康熙朝的諸阿哥爭鬥中,蘇努曾為八阿哥出謀劃策而卷入政治漩渦。
雍正為此對蘇努全傢進行瞭嚴厲的處罰,並且對天主教和傳教士們發出瞭嚴厲的《聖諭廣訓》,即禁教令。將基督教列為異端思想而加以嚴格管控,並最終關上瞭國門。
筆者在爬梳材料的過程中,發現在清初的順治、康熙、雍正年間,從滅南明、治歷法、平三藩、定蒙古、禦沙俄乃至皇室內部權力的鬥爭與博弈中,以湯若望、南懷仁、利類斯、安文思、徐日升、張誠為代表的的耶穌會士們,利用其帶來的西方自然科學知識,深度的參與到清初的政局當中,並且在其中的作用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