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怎麼擴張版圖的?為什麼隻選擇向西擴張?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清朝版圖擴張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第一,沒有征服的動機
現在來看,中南半島上面積廣闊,光照條件不錯,適宜耕作,但是在幾百年前,就是一個相對貧瘠落後的不毛之地。而同時期的清帝國卻是一個在經濟、文化、軍事上更為領先的一流強國,有些不屑於爭奪這一片落後的蠻荒之地。
而且中南半島上沼澤眾多,河流密佈,山地縱橫,地形較為復雜,從雲南出發,要克服山脈與河流的阻礙,不利於北方騎兵集團作戰。同時還是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生活環境特殊,內地人到此多生疾疫,不利於用兵,所以中南半島著實令清朝的統治者提不起興趣。

第二,帝國財政經費緊張
自大小金川之戰後,清帝國的擴張計劃也接近瞭尾聲。因為自平定噶爾丹、征服南疆、並入西藏、平定三藩、收復臺灣、直到拿下大小金川, 這一系列長達百年的軍事活動,令清朝的財政明顯吃力。尤其是大小金川之戰中,對手隻有區區幾萬人,幾十萬清軍卻打瞭十幾年才拿下,還耗費瞭帝國七千萬兩的白銀,相當於乾隆朝兩年的財政總收入。
另外,清朝的國傢級的大工程建設也在如火如荼的開展。比如治理黃河、修建圓明園、乾隆下江南,都需要花費大筆的銀子,盡管康、雍二帝積蓄的傢資頗豐,但也讓乾隆皇帝感受到瞭強大的財政壓力,所以選擇瞭停止對外擴張。

第三,內部消化吸收問題
大小金川之戰後,清朝的統治者意識到瞭受地理環境的局限,清帝國對外擴張達到瞭一個瓶頸期,國傢的領土足夠大瞭,反而是內部問題矛盾重重。
就像大小金川一樣,在帝國內部,尤其是各省交界的地區,還存在著近乎獨立的“化外之地”。這些地方因為行政管轄困難,且地形復雜,時常是漏稅的重災區,所以清帝國應該多花工夫,把這些地區好好消化吸收,納入到中央集權統治的框架之中,尤其是加強中央對邊遠地區的管控力度,以政治、經濟手段為主,軍事手段為輔,保證清朝的國傢穩定。

雖然清朝采取瞭停止擴張戰爭,但並不是真的就和中南半島上的國傢沒有利益關系和沖突瞭。就像乾隆後期,清朝和緬甸就因為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過戰爭,清朝也是通過優勢兵力才勉強勝過緬甸,隨後緬甸被納入到瞭對清的朝貢體系之中,但卻不是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