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肉是怎麼分配的?平民有機會吃到肉食嗎?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古代肉是怎麼分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雖然古代的物質條件相對匱乏,但是普通人吃肉也並非是不能的,這個要分時代和地區。
在先秦時期,夏商周奴隸制社會,整體生產力較為低下,社會糧食的總產量遠不夠供應民眾的日常消耗,時常發生人被餓死的悲劇,更別說是吃肉瞭。而且憑老百姓的等級也是沒有資格吃肉的,隻有王侯等貴族才有資格享受肉食,在《周禮》中,很明確的表達瞭按照社會等級來分配肉食資源,牛肉隻能周王享用,羊肉隻能諸侯吃,下面的大夫也隻能通過豬、狗來解解饞瞭,到瞭平民這一級,吃肉幾乎成為瞭不可能。

到瞭宋代,商業社會到來,社會剩餘產品出現瞭交換,市場的資源大大豐富,老百姓也獲得瞭吃肉的權利。雖然不像《水滸傳》中非常誇張,普通人頓頓能吃上耕地的牛肉,但是豬肉、雞肉卻成為瞭平民百姓餐桌上時常出現的消耗品,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北宋的都城開封府有專門養雞、養鴨、養豬的養殖場和屠宰場,日供給量達上萬隻,可以滿足汴梁城數十萬人的肉食需求。

古代物質真正極大豐富的時候,還是在明清時期。明清時期西方的高產農作物接連傳入東方,令中國的人口迅速激增,交換的頻率更大,在康乾盛世期間,中國的農業產量也達到瞭古代封建王朝之最,城鎮化進程也達到瞭歷史之最,在城鎮的餐飲行業也發生瞭重大的變革,人們對吃食更加講究食材、味道,並在晚清時期誕生瞭飲食文化,衍生出瞭傳統的“八大菜系”,肉食也成為瞭尋常城鎮百姓能消費的起的食材。

所以古代平民想吃肉,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時代環境,遇到五谷豐登、欣欣向榮的盛世,吃肉便不再是普通人的奢望,遇到災荒或是戰亂,那麼能吃飽活命就已經很難得瞭。
古人食肉,除瞭與時代有著很大關聯外,還與所在地地區有很大關系。
就像住在深山老林中的人,可以通過打獵獲取獵物,滿足對肉食的需求,或者是住在海湖河溪附近的人,可以通過捕魚捉蝦來獲得海鮮,滿足肉食需要,這都是古人獲取肉食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