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姓”和“氏”是分開的?“姓”和“氏”分別代表什麼?

“姓”和“氏”是分開的?“姓”和“氏”分別代表什麼?

時間:2019-12-14 08:05:54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姓”和“氏”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在起名這門藝術中,這個世界上可能沒有比中國人造詣更高的瞭,因為中國古人,特別是有一定文化和地位的人,除瞭有姓、氏、名,還有字、號,這樣算下來,一個中國人能有好幾個稱呼,如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我們既可以稱其為蘇軾、也可叫他蘇子瞻、還可以稱蘇東坡,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的序中,為瞭避免中國人復雜的姓名字號,就費盡瞭心思,他淘汰瞭不重要人物的名字,盡量保證書中出現的人物前後隻用一個名字,以保證讀者在閱讀時不會被復雜的姓名字號搞暈瞭頭腦。

但無論名、字、號如何改變,姓氏始終是不會變的,因為姓氏是華夏子孫傢族延續的表示,是區分血緣關系的符號。可是你知道嗎,在最早的時候,姓與氏在功能和作用上,都有著不同的分工,姓氏是在秦朝以後才逐漸合一的。

那麼,中國人最初的姓和氏,到底有著怎樣的區別呢?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通鑒外紀》

中國的姓氏起源,來自於原始崇拜,特別是圖騰崇拜,原始社會的人們認為,圖騰是一個群體的祖先,圖騰的名稱也就是一個群體的共同名稱,從原始社會過渡到母系氏族社會後,為瞭區分始祖,就誕生瞭姓——一般是部落名,或首領名。

母系氏族社會中,人們以部落為單位,主要的關系紐帶是母系血緣關系,子女從母居住,財產繼承和世系血脈也以母系計,婚姻關系中,女子與外氏族的男子群婚,男子要采取走訪的形式,到其他氏族與女子成婚,繁衍後代,這種婚姻關系並不穩固,所以子女通常隻知其母,不知父親是誰,後來經過發展,男子便遷居到女方氏族居住,婚姻關系才逐步鞏固,形成瞭後來的一夫一妻制。

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系為婚姻的轉變,是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大裡程碑。

不論在血緣關系還是夫妻關系上,都是以母系為主,那子女自然也是從母姓。所以中國最古老的姓都是女字旁,著名的上古八姓:姬、姚、媯、姒、薑、嬴、姞、妘,皆是如此。

比如黃帝,他是遠古時期華夏民族的部落首領,相傳黃帝居住在姬水之濱,故以姬為姓,《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我們熟悉的堯舜禹、商契、後稷等都是皇帝的後人,其中後稷(神農)繼承瞭姬姓,其後代建立周朝,周武王是為姬發,後來周天子分封諸侯,其中姬姓諸侯國就有53個,由這些諸侯國又分支出瞭各種不同的姓,宋朝成書的《百傢姓》最初收錄姓氏411個,就是由姬姓衍生出來的,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這不是沒有理由的。

“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通鑒外紀》

人們有瞭姓,便能追溯其始祖,但同時又誕生瞭一個新問題——部落會不斷發展,不斷擴大,那麼就會產生不同的分支,這些新的支脈具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姓,該怎麼區分呢?於是乎,獨立出去的新部落分支,就開始給自己起不同的稱號,這便是氏的來源。

也就是說,氏是姓的分支標志。

同一父姓被分支出去的擁有氏,通常由分支出去的始祖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為氏,進入奴隸制社會後,有瞭國的概念,繼承君位的為大宗,其他子孫分支,其姓不變,而以所分封的國、邑、地或官名、謚號等為氏,這就是小宗。

這些小宗又會繼續開枝散葉,繁衍後代,第一個被分支出的小宗,又成瞭他們這一支的祖。

比如秦始皇他們傢,我們都知道嬴姓趙氏,這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秦國的祖先少昊氏以燕子(玄鳥)為圖騰,嬴與燕異字同音,故成為嬴姓的始祖,少昊的後代曾封於趙地而立氏,所以才有瞭嬴姓趙氏,說起來,秦國與趙國的祖先,還頗有淵源呢。

姓別婚姻、氏別貴賤

在秦以前,特別是夏商周三代,姓與氏的功能和作用是完全不一樣的,很簡單一點就是,人人都擁有自己的姓和名,但隻有貴族才能擁有氏,素有“氏所以別貴賤”的說法,畢竟一個姓的分支太多,隻有氏才能代表瞭這一支的身份地位,因此,氏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貴族男子都稱氏不稱姓。

而對於女子來說,姓比氏更重要,前面講瞭,姓是用於區分血緣關系的,祖先們早就明白瞭近親繁殖的危害,同姓之間往往有血緣關系,因此不可通婚,相反,氏同而姓不同的,就可以通婚。

女子出嫁後,在姓前冠以國名或氏,如晉文王重耳的夫人齊薑,就是齊國的薑姓女子的意思,亦或是冠以夫傢的姓氏或國名,比如張傢女嫁給瞭趙傢兒,就稱趙張氏。

小結

姓與氏,在夏商周三代以前,都有著明確的不同,直到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姓氏開始混亂,很多氏逐漸變為姓,始皇帝統一中國後,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沒有瞭分封,氏自然也就會減少,因為前面說過,氏的來源一般是分支所在國名、地名,秦始皇這一套組合拳,不但瓦解瞭舊貴族,讓西周貴族宗法制度基本結束,舊的氏族制度也沒有瞭立足之地,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

直到西漢時期,司馬遷作《史記》,幹脆不再分姓氏,直接混為一談,如《本紀》中就有秦始皇姓趙氏,漢高祖姓劉氏之語,清朝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寫道:“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

從太史公起,中國的姓與氏正式合二為一,姓既氏、氏既姓,再無貴賤之分,普通平民也可以擁有自己的姓瞭,百姓一次也就成瞭天下平民的統稱。

一定程度上來說,姓氏的統一,標志著平民地位的上升,實在是一件大功德!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