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諸葛亮死後嘴含七粒大米,背後是什麼意思?

諸葛亮死後嘴含七粒大米,背後是什麼意思?

時間:2019-12-14 14:21:25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一定還記得,影視劇中曾有這麼一個情節,諸葛亮曾在臨死之前大喊瞭一句:“龐德公救我!”

大傢都知道諸葛亮神機妙算,這一生更是傳出瞭很多佳話。那麼為何臨死前要喊上這麼一句呢?而這龐德公又是何許人也?竟然還有著續命的本事?

此外,諸葛亮去世之後嘴中還含著七粒大米,這又是什麼作用呢?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公元234年時,諸葛亮身在五丈原的軍營之中。此時諸葛亮的身體狀況已大不如前,甚至有瞭垂危之勢,而諸葛亮也算到瞭自己大限將至。不過,諸葛亮是何許人也,自然不會坐以待斃。

這蜀漢若是沒有他的支撐,可能也危在旦夕瞭!因此,諸葛亮決定與天鬥,想要用七星燈來延長壽命。想到此,諸葛亮的眼神也更加堅定,準備實行這個計劃,但是在實行過程中卻遇到瞭意外。

當時諸葛亮正手持黑旗與青劍,突然魏延闖瞭進來,還將主燈給踩翻在地。這也意味著“續命”失敗瞭。主燈一滅,諸葛亮口中噴出鮮血,隨後倒地不省人事。

好在諸葛亮並沒有當場去世,隻是暈倒瞭過去。等再睜開眼時,諸葛亮突然大喊瞭一句:“龐德公救我!”這一聲也許用盡瞭他最後的力氣。

當時一旁的魏延和薑維非常慌亂,不知道諸葛亮口中所指何人,對於這龐德公他們更是一無所知。

那麼我們先來介紹一下諸葛亮口中的龐德公,看看他到底是何許人也。其實龐德公也是三國時期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和水鏡先生司馬徽有些類似。

據史料所記,龐德公乃是荊州人士,生年卒月未曾記錄,應該是這位高人隱藏得太深瞭。這才讓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大名。

不過當時司馬徽稱龐德公為“龐公”,由此可見龐德公的年紀要大於司馬徽,而且不止一兩歲。

下面我們再來看諸葛亮與龐德公的關系,其實兩人算起來還有著一層撇不開的親戚關系。龐德公之子龐山民,與諸葛亮的二姐是夫妻關系,所以論起來還稱得上是“親傢關系”。

不過諸葛亮與龐德公的關系卻不僅於此,兩人往來密切,似乎亦師亦友。眾人皆知諸葛亮神通廣大,幾乎無所不曉。其實諸葛亮所掌握的奇門技巧,以及兵法策略都是源於龐德公的傳授。

據《三國志》所載,每次諸葛亮向龐德公討教之時,都會跪於床前,認真的聽他講述。可見諸葛亮對龐德公非常的尊重,同時龐德公也很看好諸葛亮,還給他起瞭“臥龍”這樣一個稱號。

可以說在諸葛亮心中,龐德公是一個深不可測的隱士。

諸葛亮臨死之前采用的“七星燈續命”,就是由龐德公傳授給他,這個續命之法是由龐德公獨創。當初劉表看重龐德公的才能,為瞭請他出山輔助自己,更是不擇手段,為瞭逼迫他甚至是放火燒其草廬。

等到大火滅瞭之後,草廬也化為瞭烏有。眾人隻見得龐德公躺在石床上,一動也不動。眾人都以為龐德公被大火給燒死瞭。當諸葛亮上去察看之時,突然龐德公一下坐瞭起來,令人大驚,還以為詐屍瞭。

隨後,龐德公從口中吐出七粒大米,然後大笑一聲,便逍遙離去瞭。也就是說龐德公曾經親自施用過這個續命術,並且成功瞭。所以到諸葛亮病危時,也想到瞭這個續命之法,並且想要試一試。

不過諸葛亮就沒有那麼幸運瞭,最終還是沒能成功。有人認為諸葛亮之所以失敗,是從口中掉出瞭一粒米,也有人認為是魏延的莽撞踩翻瞭主燈。不管是哪種原因,都意味著諸葛亮的續命之術失敗瞭。

在絕望之際,諸葛亮心中又想到瞭龐德公,也許這時隻有龐德公有能力起死回生瞭吧。所以說諸葛亮這一聲吶喊是對死亡的不甘,希望龐德公能出現在眼前救他一命,他的北伐重任還沒有完成。

隻可惜,龐德公並沒有那麼大的通天本領。就這樣,諸葛亮帶著遺憾和不甘心離開瞭人世。

那麼為何諸葛亮死後,還要在嘴裡含著七粒大米呢?不是已經續命無望瞭嗎?其實這麼做是另一個用意。

諸葛亮生前曾有遺言:“口含米以召其尚能食”。這麼做主要是能夠“將星不落”,而他的陰魂也不會散去,依然能夠鎮住蜀漢政權。

在古代之時“星相術”盛行,人們普遍認為王侯將相都是有對應的星宿。諸葛亮對此自然也是深信不疑的,如果王侯將相去世,那麼天上對應的星宿也會相應而落。

所以諸葛亮便采用六丁六甲之術(口中含著的七粒大米便是六丁之一),能夠使對應的星宿依然不落,以此來迷惑司馬懿,也有穩定軍心之意。

不過這隻是演義中的情節,有很大的誇張成分。在當時人們去世之後在嘴中放米,其實是一種“飯含葬制”。這是我國喪葬中一項很重要的禮儀,口中所含之物也是按照等級來劃分的。

例如天子含玉,而諸侯則含珠,大夫則含米等。所以說諸葛亮口中含米也是合乎當時喪葬之儀的。

那麼為何要含七粒米呢?為什麼不是其他數量?其實這主要是演義中為瞭配合七星燈續命之術。這也是演義的高明之處,諸葛亮口中含米不但合乎古代喪葬之禮,還能更好的搭配劇情,實在是高明。

綜上來看,諸葛亮去世去大喊“龐德公救我”,以及死後口中含米,都是演義中的劇情,並不是正史上記錄的。

真實的歷史應該是諸葛亮病重去世,臨死前也曾留有遺言,自然不是口中含米,而是“秘不發喪”,以防軍心混亂,隨後由楊儀和費禕率軍撤離。

真實的歷史並沒什麼續命之術,隻是後人為瞭凸顯諸葛亮的能力而特意刻畫而已的。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