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漢朝人陪葬“高樓”是怎麼回事?漢代陶樓是怎麼形成的?

漢朝人陪葬“高樓”是怎麼回事?漢代陶樓是怎麼形成的?

時間:2019-12-19 08:26:39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漢代陶樓的介紹,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制陶應該說是我們人類祖先最早掌握的一門手工技藝,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後來,隨著陶瓷業的發展,到西漢時期,我國陶瓷藝術已經成熟,而且出現瞭浮雕圖像相結合,其藝術性、實用性達到瞭一個高度。

山東是我國古代陶器發源地之一。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出土的大批燦爛奪目的陶器更在全國處於領先的地位。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在制陶技術方面,是當時各國技藝最高的國傢之一。兩漢時期,山東的制陶業又獲得瞭進一步的發展,是全國制陶業比較發達的地區之一。

今天我們來說說在漢墓中發現的一種陶器——陶樓。這是一種什麼器具呢?

陶樓,顧名思義,即用陶土制作而成的樓房,常被當作墓葬品陪葬。但漢代陶樓造型逼真,結構合理,制作工藝精巧,對各個部件的表現都十分考究,不僅是漢代建築的再現,更是一件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

為何在漢代人的墓葬中會出現這種器物呢?原來主要有兩種功能。

一種是實用。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怕自己死後沒地方住,便用縮小版的亭臺樓榭隨葬。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墓葬制度十分嚴格,生前用什麼,死後也就葬什麼。那些出土的漢代墓葬可以說是整個大漢王朝的寫照,陶樓不語,承載著大漢曾經的輝煌與壯麗。

考古人員發現,漢代特別是東漢時期,某些較大的墓葬中就有瞭陪葬用的陶制建築物模型。如陶制的樓閣、倉房、灶臺、獸圈、車馬、井臺、奴仆等等,它們用來營造虛幻環境,供死者享用。

為什麼漢代人喜歡在墓中陪葬“高樓呢”?從歷史現實看,兩漢時期,隨著莊園經濟的發展,各地豪門大族為加強防范,常自行興建大型塔樓,有的高達九層。高樓的盛行,是軍事守衛的需要,便於觀察敵情。陪葬的陶樓無非是模仿瞭現實中的樓,構造的卻是人死後世界的幻象。

另一種是信仰。這與漢代人崇尚高臺有關。漢代道學傢公孫卿說過“仙人好樓居”。漢代人相信西北的高樓上居住著不死的神仙,人死後可以升入仙界,神仙在天上,住在高大的樓上可以與神仙相溝通。

由此看來,漢墓中陳列陶樓,是漢代人理想觀念的再造,是漢代人根據神仙信仰而想象創造出來的。故漢代貴族豪強生前熱衷於修建高樓,死後也要把生前享用的高樓制成模型進行隨葬。

為表達這一觀念,在制造陶樓時,人們便在制作過程中加上瞭理想中的內容。因此,如今發現的漢代陶樓除瞭高度上的誇張外,大部分還在其構件上多瞭諸如瑞獸、鳳鳥等裝飾。

如在山東寧津縣就曾出土漢代墓葬陶樓,如今收藏在德州市博物館。這座陶樓長64厘米,寬36厘米,通高144厘米,為仿木建築的灰陶質明器。今人認為,它就是兩千年前的古人供逝者享用的“房產”。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如果喜歡文章,請點關註、收藏或轉瞭。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