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對新疆的貢獻有多大?不僅將其收復還不遺餘力地植樹!
左宗棠對新疆的貢獻有多大?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19世紀末期,由清政府主權的國傢早已內憂外患,時局動蕩不堪,國外列強大有瓜分之勢。而在於這些列強所交戰的幾次戰爭之中,以當時清政府的科技發展水平完全不能與之抵抗,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戰敗,由此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簽訂瞭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

而當權者意識到敵我雙方的差距後,自然產生瞭投降的心理,可滿朝文武之中的確也有血性之人,左宗棠就是一位代表人物,在當時中國飽受欺凌的背景下,他不懼危險,奮勇而起,將屬於我國的新疆土地收復,維護瞭我國的國土安全,此外,在新疆這片荒涼之地還留下“楊柳三千裡”,為當地生態建設做出極大貢獻。
歷盡艱難險阻,終將新疆收復
1864年,由於清政府主權不當,使得國傢邊遠地區民心混亂,在此格局下陜甘地區發生暴亂,當地豪強伺機而動,出現瞭各自割據的局面,而這也招來他國外敵,阿古柏趁機進軍新疆,短短六年時間,便掌控瞭整個南疆地區。而沙俄也趁此機會分一杯羹,將新疆伊犁占領。

國土四裂,祖國受辱,左宗棠拍案而起,不顧投降派的阻撓,堅持要收回失地,所幸清政府同意瞭他的意見,於是左宗棠率軍前往新疆,由於他過人的膽識和卓越的軍事能力,所到之處阿古柏的侵略軍皆被剿滅,使得大片新疆失地重回祖國懷抱,保證瞭我國領土完整,這也是清政府在當時少有的幾次勝仗之一。
為改新疆風貌,植樹計劃開始進行
在剛剛收復新疆之時,由於當地人民連年因為戰亂流離失所,導致耕田被棄,大面積的果樹糧草被砍伐,所到之處滿目瘡痍,左宗棠看到這種情況,便下令廣泛種植榆柳,一來是為瞭改善新疆的整體風貌,二來也是為瞭後代的子孫造福。

但想要達到這樣目的絕非易事。首先來說,西北地區由於水鹵原高,能找到合適的樹苗就是第一個問題,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左宗棠主張多種植楊樹,柳樹,榆樹三種樹,因為這些樹共有的特點就是適應性較強,且即便是在條件惡劣的土壤上也能夠生長,樹苗的問題解決瞭,接下來就是獲取的途徑瞭。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當地樹苗的獲得是由外省遠途運入,而且這些種子需要從南方獲得,經過人工長途搬運之後才能到達新疆等地,其中耗費的時間巨大。

再來則是由於當地常年幹旱少雨,土質又十分疏松,即便種植瞭樹苗,成活率也極低,況且剛剛宣佈種植樹木時,當地百姓普遍反映都沒有地方住也沒有條件吃飯,哪裡還有其他的力氣去種這些樹呢?
即便如此,左宗棠依舊下令軍隊栽下樹木,但由於當地百姓之前全然沒有種植樹木和保護樹木的習慣,所以剛剛栽下去的小樹苗沒過幾天就夭折瞭,如此一來導致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功虧一簣。
定制法條規定,得以保護樹木
看到這種景象,左宗棠不惜運用自己陜甘總督的大權,定制相關法律法規來保護樹木,其規定:農夫不得在外面砍伐樹木,如果不遵守這項規定,一旦被發現,情形嚴重的就地正法,情形較輕的也要從嚴治理;馬夫在看守馬匹的時候,切不可讓其食用和踩踏樹木幼芽,一旦被發現,則要扣除口糧錢文,再犯加倍。種種條文一經下發,確實起到瞭不錯的效果,也著實反映瞭左宗棠植樹之切。
除此之外,為瞭能夠將種樹護樹的好處宣揚給當地的百姓們,左宗棠還親自編寫相關諭文,將其編印成書冊,命令士兵們四處傳發,這也的確讓當地老百姓們見識到瞭左宗棠的良苦用心,自然在種樹護樹上也有所作為。

而在左宗棠奉朝廷之命要離開西北地區的時候,臨行之時,仍給當時繼任他位置的官員寫瞭書信,書信中提及他所種植的這些樹木,囑托新官員新疆各個區域所種植樹木的特性以及種植習慣,希望他也能夠好好的保護和愛護這些樹木。
而從1871年左宗棠下令種植樹木,直到如今已經匆匆略過瞭100多年的時光,雖說當地現存的柳樹數量早已不復當年,但左宗棠為我們後人所留下的理念與價值又豈止是“楊柳三千裡”能夠替代的,現如今,我們國傢廣泛以綠化來造福西北等地,這也可以說圓瞭左宗棠的心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