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崛起之“文”是什麼?是誰創造瞭漢朝的繁榮?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西漢崛起之“文”是什麼?,歡迎閱讀哦~
自秦楚戰爭和楚漢之爭以來,社會疲敝不堪,經濟遭受嚴重損失,百姓飽受戰亂。經過漢高祖劉邦的勵精圖治,社會逐漸穩定。但是此時的西漢國力仍舊不夠強大,底層百姓仍然過著艱苦的生活,直到漢文帝開始,社會生產得到瞭進一步的恢復和迅速的發展,出現瞭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即“文景之治”。

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的第一個盛世是從西漢崛起之文開始的。“文”其實是指在漢文帝統治下西漢出現朝政穩定、社會繁榮、百姓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的情景。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漢朝開始推行無為而治、與民修養,而這一國策在文帝一朝得以進一步貫徹和延續,將老百姓從秦楚戰爭、楚漢之爭中進一步的解放出來,為社會創造瞭大量的財富,社會生產力有瞭更大的發展。

一、文帝的降臨略顯“隨意”卻也艱難
話說劉恒的出生頗為“意外”,他的母後是楚漢戰爭中魏王豹的宮人,姓薄,戰後被送到滎陽織佈。有一天,漢高祖劉邦閑著沒事逛到織佈房,眼見一女子很有姿色,於是就接進宮中,即為薄夫人,但是很快劉邦貴人多忘事給忘瞭。一年過去瞭,劉邦想起這位女子,召來寵幸。也許命運本該如此,就是這麼一次隨心所欲的“幸”,劉恒就在公元前202年誕生瞭。
心夠大的劉邦又一次把薄夫人忘瞭,呂氏當政,劉恒母子隻能處處小心謹慎,不過也就是這樣,劉恒給朝臣留下瞭一副“賢良”的印象。公元前197年,在蕭何等眾多大臣的舉薦下,劉恒終於被冊封為代王,其母親薄氏一同前往代國陪伴,這也算是當時呂後天大的恩賜,讓劉恒母子免被迫害的劫難。

二、改變命運從謹言慎行開始
呂氏死後,宮廷發生政變,太尉周勃與丞相陳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誅殺諸呂,控制瞭朝政。經過大臣們的一番討論,最後認為代王劉恒是高祖現存的長子,而且為人仁孝寬宥,人盡皆知,立長又名正言順,乃最合適的人選。就在參與謀劃和發動政變的數位大臣聯名上表,劉恒又一番推讓後,終究還是即天子位,當晚就住進未央宮。
三、到嘴裡的肉可得叼住瞭
劉恒的經歷可以說是大起大落,本身為庶出,當時又是呂氏當政,一直都是夾起尾巴做人,現在貴為九五之尊,自然不願拱手相讓。於是,他采取瞭一系列措施以鞏固來之不易的尊貴地位。首先,大赦天下,讓天下子民皆知自己已經是一個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皇帝。之後,劉恒開始培植效忠於自己的親信,比如,曾經為藩王時的那些隨從。然後,將親信安插在各個重要部門,慢慢排擠那些不滿自己的大臣。不過,劉恒也不是一味依靠親信,也任用瞭許多賢能志士,重賞有功之臣,籠絡人心。此外,劉恒還回復劉氏宗親的利益,至此劉恒的恩威並重使得以自己為中心的統治集團更加鞏固。

四、對內對外治國有方
劉恒實際上並非開拓創新,僅僅是一個守成之君,但是他將無為而治的統治思想推向前進,使得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安定社會。對內,由於劉恒出身和早年身為皇子時的遭遇,促使劉恒在指定國策時充分考慮到底層人民的勞苦,多次降低田稅。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政策得以實施,使漢朝國力快速恢復,文景之治的文開始有瞭雛形。對外,劉恒即位之初,下令修復當時已稱帝的趙倫先人的墳墓,勸說趙倫去帝號,免除戰亂。北方匈奴,則采取和親與防禦,保持邊塞的安定。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劉恒駕崩於未央宮。從劉恒的一生可以看出,一方面,一個人當前的言行舉止可能多少會受到以前經歷的影響;另一方面,成功是需要一定的堅忍和頑強的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