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北伐大勝,為什麼趙構下詔書勒令撤兵?
你們知道嶽飛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為您講解。
嶽飛的北伐目標,其實想要收復失地,迎回二聖。
其實,嶽飛這個人,有很大的性格缺陷。嶽飛的愛國情操的確值得所有人的敬佩,所有人也願意為他的一生伸出大拇指。
可我們要知道,嶽飛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封建君主專制的時代,這個時代的帝王他們都期冀臣子能夠“忠君愛國”。
這四個字,很明顯,嶽飛一生隻做到瞭愛國。
忠君二字,嶽飛不僅沒有做到,還極其的排斥。

整個封建君主專制時代,王朝的運行有著一套完善的制度。政治官場上的人,無人不是遵循這條潛規則。
趙構剛剛的登上帝位,嶽飛立馬上書:
出兵攻打金國!!!
朝廷辦事,向來遵循規矩,嶽飛直接給宋高宗上書,直接惹怒瞭宋高宗。
“越職言事”的罪名,一巴掌將嶽飛拍在瞭地上,就連軍籍也被朝廷剝奪。如果每個人都想嶽飛一樣,直接給皇帝上書,要朝廷大員幹嗎?
更何況,當時的嶽飛人微言輕,整個南宋王朝能知道他名字的也不過零星幾人。
朝廷的旨意是讓嶽飛那涼快在哪裡帶著,乖乖會老傢。
可嶽飛偏偏不聽,轉身又投軍去瞭。
從這件小事也能夠看得出來,嶽飛的骨子裡太剛,太悍。
再說說具體的北伐經過
紹興十年,六月。
嶽飛從鄂州北渡長江,分兵四路揮兵北上,進攻開封:
關中、伏牛山、穎昌、蔡州、順昌等地到處都是嶽飛的軍隊。
汝州、洛陽、鄭州被順利攻破,開封城近在咫尺。

不僅如此,在嶽飛積極挺兵北上的同時,在淮西和淮東的兩大宋軍也在東部戰場積極挺兵進攻。
淮東軍:韓世忠帶領大軍北上,進攻海州、淮陽軍淮西軍:張俊帶領大軍北上,進攻宿州、亳州
三地守軍同時進發,本來應該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如果三路大軍能夠齊頭並進,這場由嶽飛所主導的北伐戰役註定充滿希望。
一時間,在東部戰場中,海州、宿州、亳州順利被攻占,形勢可謂一片大好。
勝利的曙光在到來之前,總是充滿瞭悲情色彩。
東部戰場在節節勝利的同時,韓世忠的淮東軍被阻於淮陽軍城之外。而張俊因為高宗趙構的旨意停駐於亳州,恰逢天降大雨,張俊害怕金兵前來突襲,遂果斷撤軍南退。
韓世忠被阻於淮陽軍城並沒有太大的影響,關鍵是張俊的後撤,給嶽飛帶來瞭毀滅性的軍事壓力。
在張俊北上進軍,順利拿宿州、亳州之後,陳州、亳州、宿州、順昌恰好形成瞭一道完善的東翼防線。
尤其是張俊所占據的宿州、亳州兩個軍事據點,他恰好能夠給與金兵帶來北翼的軍事壓力,還能夠拱衛嶽飛大軍的東翼。
張俊的後撤,不僅暴露瞭嶽飛的東翼防守,還將全部的軍事壓力轉移到瞭嶽飛的身上。
在開封城駐守的金軍統帥完顏宗弼(金兀術)聽到這個消息,傾註十二萬的兵力撲向瞭嶽飛的駐地郾城。
這股軍隊先是在小商橋遇到瞭楊再興、高林統領的五百巡視兵,楊再興、高林拼死沖殺,戰死在瞭小商橋。
恰逢天降大雨,完顏宗弼遂放棄攻打郾城,轉攻穎昌城。
嶽飛聽到完顏宗弼北撤攻打穎昌城的消息,迅速出兵救援穎昌。完顏宗弼猛攻六個小時無法攻下穎昌城,隻能下令撤兵。
嶽飛帳下軍隊本來進攻順利,突然被揍得滿地找牙,所有人都將憤怒傾註到瞭金兵的身上。
嶽飛帶領帳下最為精銳的五百背嵬騎兵沖向瞭完顏宗弼北撤的大軍。
十萬大軍在朱仙鎮被一沖而潰,倉皇四處逃散。
金國十萬大軍潰逃,在這種關鍵的時刻,奮力進攻開封城,收復失地,是最為明智的舉動。
宋高宗趙構傳來瞭十二道詔書,勒令嶽飛退兵。
嶽飛留下一句:
“臣十年之力,廢於一旦!非臣不稱職,權臣秦檜實誤陛下也!”
南宋北伐戰事,最終以嶽飛一句悲情的長嘆,無奈告終。
這種關鍵時刻,宋高宗趙構為何撤兵?
趙構雖然性格上有軟弱的一面,可他絕非傻子。嶽飛此舉,雖然擊潰瞭金國的主力大軍,可能否順利攻下開封,仍然是個未解之謎。
南宋為瞭此次北伐戰事,幾乎集結瞭全國的精銳軍地,如果攻不下,怎麼辦?
如果,被金兵反殺,又怎麼辦?
可能很多人會說,至少可以博一下!
宋高宗趙構是君主,是南宋朝的帝王,他做事所有的出發點是為瞭求生存,為瞭能夠讓自己的政權能夠安然存活下去。
為瞭這個,他願意屈尊向金國稱臣。
他的父親,他的哥哥,在金國受到瞭怎樣的屈辱?
趙構從開封出逃,陸地出逃,海上漂泊。
他太瞭解出逃的滋味,難受。
作為帝王的尊嚴也在出逃的路上被肆意的踐踏。
這樣的帝王,不會為瞭嶽飛的一個人的北伐夢想,而賭上南宋王朝的命運,或者讓自己再一次走上逃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