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的傢鄉在哪裡?為什麼昭君墓到處都是?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為什麼昭君墓到處都是?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我國古代有四大美女,大傢都很熟悉,就是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的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四位大美人。其中,不但漂亮而且最具正能量的就是“落雁”王昭君,因為她出塞與匈奴和親,以一己之力為漢朝和匈奴之間的和平相處做瞭重要的貢獻,成為流傳千年的佳話。

漢朝和匈奴之間的和親從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時期就已經開始瞭,但是最初的和親隻是迫於漢朝初立、匈奴勢大的權宜之計。從漢武帝開始,國力強盛的漢朝就開始拉開武力反擊匈奴的大幕,漢匈之間的戰爭不斷。在戰爭過程中,漢朝逐漸向匈奴展示出其實力強大的一面。公元前3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入長安,請求和親,漢元帝劉奭同意瞭匈奴單於的請求,遂有瞭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西漢南郡秭歸人,即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寶坪村(原名煙墩坪、王傢灣、昭君村)人。王昭君十七歲時被選入宮中,史載“良傢子選入掖庭”。所謂良傢子,即良傢的子女,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大約為身份清白、品行端正、安分守己之類。但是在漢代並不僅僅是這樣,漢代的良傢是特定的一個階層,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有正當職業,遵守道德規范,不過醫、巫、商賈、百工等都在良傢之外。良傢男子多為國傢征兵選將的來源,如飛將軍李廣就是位良傢子。良傢女子多為宮中選秀來源,王昭君就是這樣進宮的。

不過王昭君入宮後,過瞭幾年卻一直沒有得到皇帝恩寵。有個說法是因為她不願討好賄賂宮廷畫師毛延壽,畫像被毛畫師動瞭手腳,加瞭顆克夫的“傷夫落淚痣”。在封建社會,這相當於對她的宮中前途判瞭死刑。後來漢元帝估計就是看著畫像才選她作為和親對象的,不過見到真人以後,驚嘆於其美貌,又有點舍不得,最後毛畫師為此事付出瞭生命的代價。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嫁到匈奴後,勸諫匈奴單於不要妄動刀兵,並傳播中原的文化,為漢匈和平共處做出很多努力。王昭君和呼韓邪單於生瞭一個兒子---伊屠智伢師,被封為右日逐王。她這個兒子後來本該有資格繼承匈奴王位的,但是被呼都而屍道皋若鞮單於殺害。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去世,王昭君遵胡俗嫁給呼韓邪單於的長子復株累若鞮單於,生下兩個女兒。公元8年,王莽篡權建立新朝,不被匈奴單於認可,和平瞭近半個世紀的雙方又重開戰端,昭君背井離鄉、塞外和親取得的和平成果也化為泡影,憂鬱成疾而去世。

王昭君為漢匈的和平共處做出巨大的貢獻,因此深得匈奴人民的愛戴。據唐代《王昭君變文》記載,昭君去世後,匈奴給她舉行瞭盛大而隆重的葬禮,單於親自參加,各個部落的人都來瞭,人山人海。為葬禮準備瞭五百甕酒,殺瞭十萬隻羊。老百姓用衣襟包土,壘成昭君墓。
為民族團結作出重要貢獻的王昭君去瞭,卻給後人留下瞭個難題,歷代人民感念她的大德,在山西、河南、內蒙等地修瞭太多的昭君墓,讓人不知道她真正的墓在哪裡瞭。
一、山西昭君墓
山西昭君墓,位於晉西北與內蒙古接壤的朔州市朔城區南榆林鄉青鐘村,占地面積四五畝,墓高一丈多。據《朔州志》記載,青鐘村原名青塚村,就是因為昭君墓也叫青塚而得名。後來人給這裡的墓立瞭碑,上書“頭枕大青山,腳登雁門關,玉手嬉桑幹,淚眼望長安”。這裡到底是昭君真墓還是衣冠塚,因為沒有記載,所以無法得知。

二、河南昭君墓
河南昭君墓,位於許昌市襄城縣,不過這個墓基本可以確定是座衣冠塚。《襄城縣志》中記載:十裡鋪西有一古塚,名青塚,是為紀念昭君出塞所建的衣冠塚。

三、內蒙古昭君墓
內蒙古昭君墓,位於呼和浩特市南郊的大黑河畔,距市區約9公裡。如今這裡已經修成一座規模宏大的陵園,南北長300米,東西寬162米,墓高33米。
根據相關歷史資料記載以及相關的民間傳說來看,此處的昭君墓是王昭君真墓的可能性最大。之所以說可能性最大,是因為歷代史料記載的昭君墓都指向此地。歷代文人墨客做瞭很多詩詞來緬懷昭君,如杜甫的“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昭君墓也叫青塚,史載“北地草皆白,惟獨昭君墓上草青如茵,故名青塚”。由此可見,昭君墓的特征是比較明顯的,古人的記載可信程度還是比較高的。而且此處墓塚的漢代夯土層非常明顯,周圍也曾發現零星漢瓦殘片。隻不過因為沒有進行墓址的考古發掘,所以並不能百分之百確認。

另外,在大青山南麓還有十幾個昭君墓,用這麼多昭君墓來表達對昭君的眷戀和哀思,足以顯示昭君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人們對她為民族和平的巨大貢獻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