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滿洲第一勇士”的鰲拜隻是空有武功沒有腦子嗎?
那麼,被康熙以出奇制勝的方式拿下的權臣鰲拜,歷史上究竟是怎麼樣的呢?接下來小編帶你詳細瞭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簡單說,在成為權臣之前,鰲拜實際上是以所向披靡的勇士形象而聞名於大江南北的。
鰲拜(1610?-1669年),滿語名Oboi,姓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系清朝開國元勛費英東之侄、盛京八門提督衛齊第三子。
鰲拜出身將門,年輕時精通騎射,早年跟隨皇太極征戰四方,尤其在皮島、松錦等戰中立下赫赫戰功而成為皇太極最信任的武將,一時有“滿洲第一勇士”之稱。
鰲拜的成名,始於皮島之戰。當時的皮島(今朝鮮椵島)為明將毛文龍堅守,與關外寧錦明軍遙相呼應、互為犄角,一直被努爾哈赤與皇太極視為心腹大患。

1637年(崇德二年),皇太極令貝子碩托、武英郡王阿濟格及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率軍進攻皮島,但多次進攻均未奏效。
這時,年輕的鰲拜挺身而出,其立下軍令狀:“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隨後,鰲拜率所部大呼而上,強行登島成功,皮島遂克。
得此捷報後,皇太極將鰲拜超升三等男爵,賜號巴圖魯(勇士),由此成為其夾袋中的重要將領之一。
之後,在關系明清生死存亡的松錦會戰中,鰲拜再次因為表現出色而升為護軍統領,成為八旗將領中的中堅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駕崩時,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叔多爾袞爭立,一時難分勝負。
當時,兩黃旗(即皇太極自領的正黃旗與鑲黃旗)擁立豪格,兩白旗(多爾袞與兄弟阿濟格、多鐸所領的正白旗與鑲白旗)則擁立多爾袞,雙方爭持不下,形勢極其嚴峻。
作為鑲黃旗的重要將領,鰲拜與兩黃旗的其他大臣如索尼、譚泰等人盟誓於大清門,堅決擁立先帝(皇太極)之子。會議難產之時,索尼、鰲拜按劍而前,大聲表態:
“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
為瞭防止皇太極奪權,兩黃旗大臣以保護為名,派遣精銳護軍環衛崇政殿,擺出一副兵戎相見的姿態。在此情況下,多爾袞不得不以退為進,改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
1644年清軍入關後,鰲拜率部入陜追擊李自成大順軍,在將其剿滅後,又隨肅親王豪格入川進剿張獻忠大西軍,後者即被鰲拜部將雅佈蘭一箭射死。事畢,鰲拜超升為二等公。
順治繼位後,多爾袞與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大權實際掌握在多爾袞手中。因為奪位失敗,多爾袞對豪格及其背後的支持者索尼、鰲拜等恨之入骨。

由此,盡管豪格、鰲拜等征剿李自成、張獻忠立下大功,但非但未得到功賞,反而屢屢受罰,尤其鰲拜,數月間被論死兩次,差點喪命。
直到順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爾袞病死,鰲拜才得以咸魚翻身。順治親政後,以鰲拜、索尼等人忠心耿耿、曾盟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而視之為心腹重臣。
此後,索尼、鰲拜隨侍順治身邊,協助後者管理朝中各類重大事務,一時飛黃騰達,無以復加。
順治十三年(1656)時,鰲拜因舊傷復發而臥床不起,順治曾親臨其府看望慰問。次年冬,孝莊太後病重,順治朝夕侍侯,鰲拜亦晝夜侍候於宮中,深獲太後與皇帝的贊賞。
是以,在順治駕崩前,鰲拜與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同時被封為輔政四大臣,一時風光無二。
數年後,首席輔政大臣索尼年老體衰並很快病死,二號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則被鰲拜設計處死,遏必隆遇事和稀泥,鰲拜由此成為朝中最具權勢之人。
可惜的是,在康熙親政後,鰲拜仍舊不知收斂,最終被一場小型的宮廷政變而迅速拿下,身敗名裂,並於當年(康熙八年)死於囚禁之所。
直到康熙末年,鰲拜才得以恢復名譽,並在雍正時期恢復其公爵和子孫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