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後新時代要求剪辮子 為何很多人都不願意剪掉辮子
清朝滅亡後為何很多人不剪辮子,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清朝的滅亡,代表著封建帝制的結束,社會也走向瞭一個全新的時代。而在清朝初期,發生過一件讓漢民族本身的衣冠傳統斷代的事情,那就是剃發易服,有很多人因此而死,但更多的人為瞭生存,不得不照做。等到清朝結束統治,進入新的時期的時候,要求把辮子都剪掉,可為什麼這個時候還是有很多人不願意呢?

我們對於清朝時期人們的印象一般都是“大辮子”,這是因為在順治二年六月,清軍占領南京之後,為瞭顯示滿族人統一瞭天下,多爾袞希望所有的清朝人都可以用滿族的習俗生活,於是,他便以皇帝的名義發出瞭一條言辭強烈的詔書,“自今佈告之後,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令剃發。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從上面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多爾袞要做的事情十分簡單,就是讓人們剃發。然而,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因此,在他們的眼中,頭發是不可以隨便剪的,所以多爾袞的這項詔令受到瞭很多人的反對,甚至發生瞭“江陰八十一日”、“揚州十日”等事件。不過為瞭生存,大部分的人們還是照做瞭,並且綁起瞭大辮子。

有趣的是,辛亥革命發生後,清王朝已然走向瞭滅亡,但是當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孫中山發佈“剪辮令”的時候,也受到瞭很多人的反對。對此,有這樣的記載“滬上光復已兩月有餘,辮子仍未除凈,而各界同胞尚有心懷猶豫,躊躇不剪者,是滿賊之醜俗猶存,民國之聲威有損。”
(“剪辮令”的內容如下:“滿虜竊國,易吾冠裳,強行編發之制,悉從腥膻之俗。……今者清廷已覆,民國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滌舊染之污,作新國之民。……凡未去辮者,於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凈盡,有不尊者以違法論。”)

為瞭促使人們剪辮子,民國政府甚至為剪發辮之人免費提供飯菜,但是一些因此而剪辮子的人卻是一邊吃飯一邊哭泣的,並且在臨走之時還將自己的辮子收好並帶瞭回去,以便讓自己的親人在自己入殮時將其放入。那麼問題來瞭,為何人們不願意剪辮子呢?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和當時的剃發是一樣的,當時的人們認為頭發受之父母,剪頭發是對父母不孝的行為。同時辮子剪完之後,自己頭發和之前相比少的可憐,自然是對比鮮明的。第二個原因,經過瞭兩百多年的發展,留辮子在人們的眼中已經成為瞭根深蒂固的認知,當有一天,有人突然讓他們剪頭發之時,他們自然是不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