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一開始的目的是什麼?
古代歷史上英雄人物輩出,鄭和的故事大傢聽過嗎?
鄭和下西洋作為咱們的驕傲,促進瞭海上交流,甚至可能還發現瞭美洲,這些問題是歷史領域細節,而且也反復被傳誦,前面不少回答也講得很清楚。
這些我們就不重復說瞭,反正是值得驕傲的事情。
我們說說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
註意,本人並非明史專傢,這裡隻是聊聊答題,有些想法發於臆測。歡迎各位專傢指正,但非正史文牘,隻接受指教,不接受謾罵。
鄭和下西洋真的是為瞭拓展海權,沖出中國,走向世界?還是為瞭友好鄰邦,促進物質交流?抑或是私下裡傳的明成祖朱棣為瞭尋找神秘失蹤的建文帝朱允炆?為什麼一個傳承多年的陸權國傢忽然進行二十幾年的花費巨資的外海航行?
我們要瞭解這些,隻需要瞭解皇傢態度即可。
歷經漢唐宋元之後,大陸血戰得來的明朝天下,外交思路基本為零。也就是說朱元璋也好,朱棣也罷,根本還沒有外交平等之類的認識,基本上還是“君主華夷”的老觀念。相對於唐的對外開放,宋的口岸經商,明朝皇帝恨不得關上門來,老子天下第一,所以明朝曾經有過有關“海禁”的議題。
在這種視海外各國為夷狄的思路之下,鄭和卻在二十八年間七次遠航,這種行為很難用“拓展海權”、“發展外交”、“促進商貿”來解釋。

至於坊間傳聞的尋找建文帝的說法,則更多是演義傳奇。畢竟誰能保證朱允炆就是跑出海去瞭?為瞭一個沒影的線索浪費國力,用曠日持久的遠航來驗證,是完全不符合現實邏輯的,不過這是民間野史和當代編劇最喜歡幹的事情。
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作為“天朝上國”來巡視的。
說得好聽點就是“揚我大明國威”,說得透徹一點不過就是追求“四海賓服”的繁榮假象。
從漢唐起,中華自封上國天朝,對四海夷狄的態度一直是偏縱容的。我泱泱中華,可以不要你的地,不要你的人,但是要你一個“服”字,也就是不管你怎麼搞,隻要對我稱臣就可以瞭。明朝皇帝比較完美地繼承瞭這種“外交”思維。
所以鄭和下西洋,代表的是大明王朝。講究的是什麼?面子。
聲勢浩大,一兩萬人的規模,二百多條船,滿船的金銀財寶、瓷器鐵器絲綢,當時那些國傢,誰見過這陣仗?鄭和對這些“夷狄”慷慨施舍,同時收得各種土特產作為回禮,而這些回禮,就被認為是繼承瞭漢唐時期邊境小國的朝貢系統。

明成祖朱棣要的就是這種“萬邦來朝”的感覺,從多維度、多角度證明自己是個明君,搶瞭侄兒的皇位是“順天應人”。
所以,鄭和下西洋實際上就是明朝皇帝特有的“外交”,以慷慨援建、不對等交換建立起獨特的“朝貢系統”,營造出真正的大國、真正的世界中心的表象。
至於等價交換?促進經濟?探索新世界?征服海上領地?發現美洲?那都不是皇帝考慮的事情,也就絕非鄭和的目的。
說白點,這就是個面子工程。
維護的是大明皇帝的面子,也維護瞭咱們今天講起這段歷史就得意洋洋的人的面子。
至於其他成就和結果,那都是客觀結果,並非主觀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