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在西安作為都城的朝代有哪些 為什麼後來被放棄瞭
對古代西安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傢參考。
對於中國歷史上的古都,有著很多種說法。有人說五大古都分別是:西安、洛陽、開封、南京、北京。也有說是6座孤獨,還得加上一個杭州,當然也有說7個的,還加個安陽。但是不管怎麼說,前5個古都是石錘瞭的,他們的地位是其他城市無法撼動的。今天,我們要著重說一下西安。

那麼,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哪些朝代以西安作為首都呢?後來,西安又是怎麼被放棄的呢?
歷史上的周朝、秦朝、漢朝、隋朝、唐朝都選擇將西安作為國傢的首都,有時候還會增加洛陽,形成“東都洛陽,西都西安”的局面。但是,在隋朝的時候,洛陽就已經不是首都的最佳選擇瞭。
中國本土近四千年的氣候變化,主要是從中原期向近海期轉變。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宋朝正好處在這個轉折點上。根據氣候學傢的研究,這四千年裡,我們的氣候變得越來越幹燥、越來越寒冷,特別是處於中高緯度的地區。
西北地區由於受到季風氣候的影響,變得越來越幹燥,且水資源非常匱乏,使這些地方形成瞭惡性循環,導致環境越來越差。所以,總體來說,漢朝和唐朝是屬於溫暖濕潤的王朝。而當時的西北地區,環境相對較好,以至於,長安才能成為當時的政治中心。
可以說,長安這座古都是大環境造就的結果,人們都願意生活在這裡,自然就成為瞭人群的聚集地,而相對應的政治、經濟也發展的比較好。

隋朝和唐朝都把首都選定在瞭長安,但是,西北地區由於氣候的影響,變得越來越幹燥,這就導致田地裡的糧食產量出現瞭不穩定的情況,所以,這裡已經不能夠自給自足瞭,使得他們不得不從外邊運糧食進來。為瞭能夠順利的將外邊的糧食運到長安,隋朝修建瞭大運河,方便將江南一帶的糧食運到長安。
但是,這項工程並沒有起到如期的效果,來自江南的糧食隻能夠運到洛陽,還到不瞭長安。所以,有一段時間,唐朝的皇帝隻能到洛陽去,而為瞭方便,他們就在那裡建立瞭一座皇宮。之後,唐朝便形成瞭兩座都城,即“左都洛陽,西都長安”。
那麼,為什麼糧食到不瞭長安呢?
這都是地形的不同造成的,從河南或者湖北進入陜西,是一個從低到高的過程,河運的行駛是非常困難的。因為,船隻不能逆流而上,而且,那些運糧食的船隻說翻就翻,危險系數很高。一旦船翻瞭,那些糧食不僅沒瞭,船傢還有可能傾傢蕩產,所以,他們一般不會去冒這個險。

那麼,是不是可以走陸路呢?
答案也是否定的。
走陸路需要用牛馬來拉,一車拉不瞭多少糧食,而且,陸路並不好走。因為,運輸速度慢且常常會遇到盜賊,所以,走陸路也不是一個好的方案。
秦漢時期,關中的糧食基本能夠自給自足,長安百姓能夠種出足夠的糧食,隻有其它的物資需要關外或江南地區供應。而這些物資的運輸也花費不瞭多少銀兩,是國傢財政完全可以承擔的。但是,到瞭唐朝就不一樣瞭,長安需要大量的糧食,而運輸這些糧食的開銷巨大,國傢財政都快支撐不起瞭。
以至於,到瞭宋朝的時候,長安就已經徹底失去成為首都的優勢,統治者被迫把國都遷往東邊,因為,那裡有大量的糧食供給。到瞭五代時期,開封逐漸成為瞭國傢的政治中心,在五代的國傢中,除瞭後唐在洛陽定都之外,其它的四個國傢全部都定都在瞭開封。

那麼,定都開封就好嗎?
開封的優勢就是交通方便,開封位於汴河附近,是大運河漕運的中心點,運輸的船隻可以直接開到這個地方,為這裡帶來所需物資。但是,開封也有自己的劣勢,那就是它離黃河太近。一旦黃河泛濫,開封必然受到影響,且黃河泛濫是常有的事。還有一點最重要,那就是開封不適合進行防禦,一旦有敵軍攻打開封,城內則不好設置防禦戰術。
因此,開封也不適合作為國傢的首都。
到瞭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瞭明朝。當時,朱元璋在選都城的問題上,還是挺猶豫的。他考慮過幾個地方,分別是:長安、洛陽、開封、北京等地,並和大臣們商量這個問題。原本,朱元璋想把都城放在自己的老傢鳳陽,但是,對於這一決定很多大臣都不認可。最後,在劉基的勸說下,朱元璋決定將都城放在瞭南京。
南京作為大明朝的國都,還是有一些不恰當的地方,因為,南京地處沿海且位置偏南,從軍事戰略角度來看,是無法顧及到全國防禦的,而且,還有偏安一方的嫌疑。

並且,北方的遊牧民族對中原的物資豐富垂涎已久,所以,明朝一方面要在長城一帶佈置防線,防止遊牧民族來襲;另一方面,他們還要將一部分兵力佈置在南京城周邊,保衛皇室的安危。這樣的結果,使得軍事力量分散兩頭,一旦手握重兵的邊關將軍舉兵造反,那麼,南京城將是非常危險的。
朱棣能夠發動圍攻南京城的戰役,就是因為他掌握瞭邊關的兵權手握重兵。所以,這樣的設置並不合理,需要進行調整。後來,朱元璋計劃跟漢朝和唐朝一樣,把首都遷到西安。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去現場考察,為遷都西安做準備。太子朱標來到長安城,發現這裡已經不是以前那個長安城瞭。
對於現在整個大明來說,這裡的位置偏西,離那些富饒的地區很遠,且漕運困難。雖然,長安有戰略優勢,但是,卻沒有經濟優勢,以此,定都這裡是無法長久發展的。之後,朱標將這裡的情況稟報給瞭朱元璋,朱元璋隻好打消這個念頭,繼續在南京待著。
後來,朱棣起兵造反,奪取瞭侄子的大位,便將都城遷到瞭北京城。北京雖然也需要漕運,但是,相對於長安來說要好很多,而北京與江南的地勢相差不大,漕運也不是十分費力。最主要的是,北京城偏北,駐守北京城的將士可以隨時出動,抵禦邊境遊牧騎兵的攻擊。

到瞭1391年的時候,是西安能夠成為首都的最後一次機會,沒想到這座城市還是落選瞭。如果,西安後來能有很好的建設,那麼,它還是有機會成為首都的,畢竟,綿延千裡的秦嶺,是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是天然的生態屏障。並且,它的位置有利於統治全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最後,再說一點,宋朝以後,如果全國統一,首都隻能是北京,因為,長安養不活都城瞭。洛陽、開封還不如北京,南京、杭州都短命。但是,北京的地利肯定不如長安。
為什麼這麼說呢?
北京最大的致命地方是北京到東北有一個平原的綠色通道,守北京必須守錦州,守錦州必須守遼東。而吉林打遼寧從上往下打,很輕松,守遼東難守,沒瞭遼東,錦州很難守,沒瞭錦州北京危在旦夕!所以,後來的軍隊都選擇圍點打圍,而且,都成功瞭,南方政權沒任何選擇,戰略很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