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的故鄉在哪裡?為什麼大禹的故鄉有這麼多?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大禹的故鄉在哪裡?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說到大禹大傢都清楚這個人,大禹最為人熟悉的地方就是大禹治水瞭,所以可以說如果沒有大禹治水,就沒有黃河下遊這些人的美好今天,以前黃河泛濫可太厲害瞭,洪水在古代是比猛獸更加厲害的存在,所以可想而知大禹把洪水治理好瞭,是多麼有意義的一件事情,最近很多人也說瞭,既然大禹這麼厲害,那麼能不能做成一種文化呢?搞成旅遊呢?所以大禹的故鄉到底在什麼地方?大禹到底是哪裡人呢?下面就著這些問題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什麼情況吧!

大禹的故鄉目前爭議比較大的就兩個,一個說是河南的禹州,一個說是四川的北川,這個兩個大的爭議點,然而在四川的內部,又有三大爭議,一直在內訌,分別是:汶川版、北川版、都江堰版,那麼具體怎麼說呢?我們詳細分析看看具體的情況吧如下:

1、大禹故鄉汶川版
大禹出生於四川,最早見於戰國時代的《竹書紀年》:“帝禹夏後氏,母曰修已,修已背剖而生於石紐”。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說:“禹興於西羌”。魏晉皇甫謐也在《帝王世傢》中註解道:“孟子曰,禹生石紐,西夷人也。傳曰:禹出西羌,是也”。1979年,國傢啟動《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工作,調研中發現瞭原流行於汶川一帶的“花燈戲”。劇目中有《大禹治水》,歌頌大禹治水三過傢門而不入,唱詞中的“耶格西”即大禹的羌族名字。
石紐究竟在哪裡呢?漢代學者、川人揚雄在《蜀王本紀》中說:“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生於石紐。”唐代顧胤在《括地志》中說:“石紐山在汶川縣治西七十三裡”。今天阿壩州汶川縣綿池鎮境內,山岸壁立,“石紐山”三個鐫刻大字至今猶存。
綿池鎮石紐山、刳兒坪、飛沙關,也就是現在九寨溝旅遊環線飛沙關加油站附近,是汶川人認為的大禹出生地。現在汶川縣境內仍然保存著歷史典籍中所記載的“刳兒坪、塗禹山、禹王宮、禹王廟、洗兒池、禹跡石紋、禹碑嶺、聖母塔”等眾多的遺跡。距綿池鎮15公裡的羊龍山腰,還有一個村落叫禹碑嶺,村中有一通石碑被一棵大樹包裹,相傳那裡是大禹三過傢門而不入的地方。
為打造大禹這一文化和旅遊品牌,深入挖掘“大禹故裡”所蘊涵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汶川縣不遺餘力。該縣領導介紹說,阿壩州大禹旅遊區規劃已通過專傢評審,該項目計劃投資7億元,建成後將成為我國禹羌文化的旅遊核心,景區將申報成為我國第三個公祭地和阿壩州第四個遺產地。同時,該縣還捷足先登,註冊瞭“大禹”系列商標。

2、大禹故鄉北川版
綿陽市北川縣除拿出《史記》、《竹書紀年》、《蜀王本紀》等歷史證據外,還搬出瞭大量佐證。唐代貞觀八年,在今天的北川縣禹裡設置瞭石泉縣,此後,幾乎所有有關大禹的文獻都明確無誤地載明:大禹出生在石泉縣。《蜀志》記載:“蜀之石泉,禹生之地。”《禹廟記》說:“石泉之山曰石紐,大禹生焉。”
他們說,1914年,因與陜西省石泉縣同名,大禹的出生地在經歷1400年後又恢復為北川縣。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北川縣就組織開展大禹研究。在北京圖書館,北川人找到瞭乾隆年間1768年編撰的北川縣志,這部縣志清楚記載瞭大禹的遺跡,此後道光、民國年間的縣志都明確記載瞭具體內容。北川人按照乾隆年間的縣志記載按圖索驥,在深山溝壑中逐一找到瞭石紐山、禹穴溝等歷史遺跡。
在北川縣禹裡南一裡許,石紐山巍然屹立,巨石上有陽刻隸書“石紐”二字,相傳為楊雄所書。從峽谷金鑼巖至洗兒池的峽谷溪流中,有許多白石,白石上紅斑點點,好像血浸入一樣,相傳是禹母生大禹洗滌時隨水而下的血漬。禹穴溝大峽谷相傳為大禹出生地,歷代文人墨客在溪河溝中留下不少墨跡。
現存於浙江紹興大禹陵的《姒氏世譜》以大禹為第一代先祖,記載瞭姒氏自大禹以來四千多年140餘代的傳承關系。對於大禹的出生地,大禹的第142代孫姒元翼、第143代孫姒承傢在其所著《大禹世傢》中,也明確肯定大禹出生地在四川省北川縣禹裡鄉湔江南岸的石紐山。
3、大禹故鄉都江堰版
北川、汶川為大禹故鄉爭得面紅耳赤之際,成都都江堰市也不失時機地加入瞭“PK”的行列。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3376年的六月初六,大禹出生在廣柔縣西70裡,而根據歷史考證,廣柔縣是現都江堰市、汶川一帶。川大歷史學教授彭邦本稱,都江堰景區的禹王宮、龍池景區的禹王廟,以及唐代大詩人杜甫在遊覽龍池時留下的《禹廟》詩作等,都說明大禹誕生在都江堰。

4、大禹故鄉河南禹州版
關於大禹的出生地,史籍上有多種記載,史學傢也頗有爭論,依有關史籍和考古發掘,一般傾向於潁河上遊,禹州西北部山區。著名古史學傢徐旭生教授多次來禹考察,在1959年發表瞭《豫西調查“夏墟”的初步報告》,證明禹州是“有夏之居”。史學傢張鳴歧在《炎黃子孫祖根在中原》一書中說得十分確鑿和具體。他說:“帝堯戊戌二十八載六月六日,修己背坼而生禹於石紐鄉,即今河南禹縣石紐村禹穴是也。”並且進一步說:“禹州城西玲瓏山腳下金盆石傢峪村一帶地方,古湧泉河西來繞山匯成深潭而後東流,地稱石紐。”史籍記載:黃帝是有熊部落的首領。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圖集》中指出:有熊氏之地,南有潁水,北有大隗。地理學宗酈道元在《水經註》中確切指出:“大隗山,即具茨山也”。《禹州市志》及歷代考古也證明,具茨山就在禹州城西北。
又有史籍明確記載,禹的父親鯀本是夏部落首領,禹,也是夏人首領而被封於“夏地”(今禹州市),稱為夏禹國。《漢書?地理志》記載:“陽翟,夏禹國。”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也明確指出,“禹是夏族的祖先,而禹州古稱夏地、夏邑、夏禹國,是夏部族棲息與繁衍的根據地。“近幾年,考古界經過不斷地發掘和調查,發現位於禹州潁河兩岸的閆寨、下毋、谷水河、瓦店、吳灣遺址,為4000多年前華夏文明的起源--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這也充分證明瞭禹州是“有夏之居”。尤其是位於禹州市火龍鎮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瓦店遺址的發掘,證明瓦店遺址是夏代早期的都城級遺址。
禹的遠祖、禹的父親及大禹本人與禹州有著密不可分的地緣和空間關系,這於史籍、於考古都有據可查。
禹州,也因禹生於這裡,封於這裡,建都於這裡,興盛於這裡,而成為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史的發端,成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總結:
所以這個大禹的故鄉到是哪爭議真的非常大,而且考古學傢也不能斷定,其實為打造大禹這一文化和旅遊品牌,深入挖掘大禹故裡所蘊涵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無可厚非,但是爭來爭去大禹故裡隻有一個,而凡是傳說中大禹行跡所至之地,也都是需要精心打造和經營的品牌,因為大禹屬於某縣某市某省,也屬於中華民族,屬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