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韓信為什麼要承受胯下之辱?韓信是個怎麼樣的人?

韓信為什麼要承受胯下之辱?韓信是個怎麼樣的人?

時間:2019-12-27 20:32:07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韓信是個怎麼樣的人?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韓信,一代名將,常勝將軍,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可惜未能如張良、蕭何那樣善始善終,下場很悲慘,還留下一個不太光彩的歷史形象。 韓信是淮陰人,少時很不長進,《史記淮陰侯列傳》說他:

始為佈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馀,人多厭之者。

窮困而沒有品行,推選地方官吏輪不到他,又不會經商謀生,經常依靠別人糊口度日,是個人見人厭的主兒。潦倒如此,還挎著寶劍招搖過市,被淮陰少年當眾羞辱:要麼一劍刺死我,要麼從我胯下鉆過去!韓信選擇瞭後者,自此人稱“胯夫”。

韓信生平

後來,韓信就帶著那把寶劍投奔瞭項梁,項梁死後屬項羽,但不被重視,隻做瞭個郎中,持戟衛士,想建言獻策也沒人理睬。於是就炒瞭項羽的魷魚,跑到漢王劉邦那裡去瞭。起初也不被重視,做瞭管理糧倉的小吏,還因犯法差點沒被殺掉。幸虧遇到瞭蕭何這個命中大貴人,給韓信帶來瞭決定性的人生轉折。蕭何通過幾次交談,感覺韓信絕非等閑之輩,在劉邦那裡能派上大用場。但向劉邦舉薦多次,劉邦就是不啟用。韓信很失望,就跑掉瞭,這才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終於說服劉邦拜韓信為大將,韓信從此才得以大展宏圖。

韓信沒有辜負蕭何的賞識和舉薦,先是進言劉邦實行東進戰略,走出瞭奪取天下的關鍵一步。接著一步步扭轉劉邦彭城之敗後的頹局。大敗魏王豹;平定代國;“井陘之戰”背水列陣,巧出奇兵,殺陳餘、擒趙王;招降燕國,占領齊國;最後與劉邦垓下會師,霸王烏江自刎,西漢天下甫定。韓信的功勞可謂大矣!如果有人說,沒有韓信就沒有西漢王朝,應該也不算怎麼過分。

可就是這樣一位大功臣,竟因為私欲沒有得到滿足,居然與人合謀造反,被自己的門客告發。當時劉邦在外平叛,呂後就和韓信的那位伯樂蕭何,設瞭個圈套把韓信騙進宮裡,把他殺掉瞭,還誅滅瞭他的三族。 韓信的被殺,的確有點殘酷,充分暴露瞭劉邦、呂後的狡詐陰險,由此也開瞭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拉完磨殺驢的惡劣先河。但是,平心而論,韓信的死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別人。

根源分析

如果現在來為韓信會診的話,他應該死於自己的三個致命病根:

病根之一:欲壑難填

韓信以一小吏而拜大將,打瞭幾個大勝仗,已經名滿天下,貴不可言,他就忘瞭自己吃瞭上頓沒下頓、卑躬屈膝鉆人傢褲襠的過去瞭。打下齊國之後,他派人給劉邦送信,要求讓他代理齊王。劉邦正被項羽圍困於滎陽,盼著韓信的救兵來解圍,見信大罵韓信。張良、陳平怕生變故,勸劉邦答應。劉邦被提醒瞭,如果不答應,韓信一叛變他就全玩兒完瞭。於是立即改口,對韓信的使者說:還代理什麼?要當就當真的吧!

當然隻是權宜之計,劉邦怎麼會容忍手握重兵、滿腹韜略的韓信長期稱王呢?那不等於把天下拱手相讓嗎?其實那時劉邦就已經動瞭殺心。垓下之戰後,劉邦變相奪瞭韓信軍權,改封楚王。再後來,因為韓信窩藏項羽部將鐘離昧,又把他降為淮陰侯。韓信後來的謀反,就是因為權力越來越小,地位越來越低。如果韓信沒有那麼貪心,像張良、蕭何那樣,埋頭幹好工作,職務的事聽從組織安排,大概就不會招來殺身之禍瞭。

病根之二:狂妄自大。

韓信貧賤時本來很謙虛的,能厚著臉皮到別人傢蹭飯吃,讓他鉆褲襠他就乖乖的鉆過去,富貴以後就長脾氣瞭。降為淮陰侯以後,他不願意上朝和公開露面,覺得沒面子。周勃、灌嬰、樊噲這些劉邦手下的功臣名將,都封瞭侯,韓信恥於和他們平起平坐,對部下說:想不到我這輩子竟要與他們為伍!還有更為匪夷所思的,有一次與劉邦閑談帶兵打仗,劉邦問他:你看我能指揮多少兵呢?韓信說:陛下頂多也就能指揮十萬兵吧。劉邦問:那你呢?韓信答:我嘛,多多益善!

聽聽,這個韓信狂悖到什麼程度!他居然把自己說成一枝花,把領導說成豆腐渣。就算真是那麼回事,也不能那麼說呀!他應該說:陛下英明天縱,胸中甲兵百萬,微臣豈敢相比?誠惶誠恐,死罪死罪!不管多麼有修養的領導,都不會高興屬下當面說自己不行,即便承認不行,也該由自己去說而不是由別人說出來,更何況那屬下還明確說出他高於自己。想想,劉邦聽瞭韓信那番話,會是什麼心情?有瞭這個過節,韓信的被殺還有什麼奇怪嗎?

病根之三:優柔寡斷。

韓信在平定齊國並稱王之後,項羽曾經派人去遊說他,說漢王劉邦是個不講信義的人,別看他現在對你很好,一旦項王一死,他必定取你性命,將軍你何不與楚講和,三分天下而稱王齊地呢?這時的韓信倒來瞭忠心,說我過去侍奉過項王,他不用我;而漢王授我上將軍印,讓我率數萬之眾,解衣推食,言聽計從,我怎麼能背叛漢王呢?齊國的辨士蒯通也勸韓信說,現在楚漢相持不下,你向漢漢勝,向楚楚勝,應該兩邊都不歸,三分天下,鼎足而居,以你的謀略和實力,必定稱霸於天下。況且你威高震主,功蓋天下,漢王能對你放心嗎?你不覺得你很危險瞭嗎?韓信雖然覺得有道理,但下不瞭決心,還自以為功勞大,漢王不會把他怎麼樣,因而沒有采納。結果被楚人和蒯通不幸而言中!

其實,韓信既然最終還是要反叛,不如那時就反他娘的,何至於像小雞子一樣,被呂後一個娘們兒說宰就宰瞭呢?要麼就忠心到底,要麼就反叛到底,這樣忸怩作態、撇清裝相的,死瞭也不招人憐惜。如果韓信那時反瞭,歷史可能會重寫,大漢王朝可能就是大齊王朝瞭,劉傢天下可能就是韓傢天下瞭。即便如此,大概對歷史發展也不會有多大影響,跟老百姓過日子更沒有多大關系。

尾話

韓信確實是死於呂後和蕭何之手,但是,他的死因何嘗不是那個“作”字!天作孽,尤可為;人作孽,不可活!

聽聽太史公是怎麼說的:

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傢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

那麼大的功勞,那麼難得的人才,如果不是貪心不足,如果不是牛哄哄的,那就是萬世景仰膜拜的周公、召公、薑太公,可惜卻做瞭一個跳梁小醜。 韓信的悲哀,足為後來者戒。隻是,現如今貪得無厭、自命不凡的人,仍不鮮見。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