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和談崇禎也是同意的 崇禎最後為什麼堅決不同意
今天小編給大傢準備瞭:皇太極和談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崇禎是同意議和的。
事實上,在外有東虜扣邊,內有亂民暴動的情況下,大明王朝面臨的軍事壓力很大,所以和皇太極議和是正確的道路。因為一旦成功,大明朝就能夠從兩線作戰的困境中緩過氣來,從而騰出手全力對待農民軍,平定內亂。

《大明劫》崇禎劇照
這一點,楊嗣昌、陳新甲,以及身陷後金但決不投降,卻在堅持明金議和的希望破滅後,選擇絕食殉國的張春,都看到瞭這一點。
但是,這條可以挽救自己的路線,因為崇禎顧及自己的面子,不敢公開自己議和的想法,又不願意承擔帝王應該承擔的責任,把一項國傢大事搞得神神秘秘的,所以當陳新甲無意中泄露瞭議和事件後,結果可想而知。
一時間群臣激憤,那些固執、看不清局勢的大臣們紛紛彈劾陳新甲,崇禎為瞭把自己摘瞭出來,不得不殺瞭陳新甲,讓他背瞭鍋。
比如刑部侍郎徐石麒,在清軍入關後自殺殉國,忠義可嘉,但在當時屬於看不透局勢的人,他認為陳新甲誤國,有辱君父,有失國體,當斬。

《大明劫》崇禎劇照
實際上,皇太極的議和條件還算是有誠意的,《清太宗實錄》記載瞭當時的議和條件:
1、雙方互相遣使;
2、大明每年用黃金一萬兩,白銀一百萬兩換取後金人參一千斛(斛:我國古代容量單位,一斛為五鬥)、貂皮一千張;
3、對於雙方的叛逃者,應當互相引渡;
4、制定雙方國界,並擇選一地進行互市。
除瞭第二條苛刻瞭外(人參、貂皮應該不值這麼多錢),其他的正常不過瞭。汪郎認為,當時的皇太極對明朝還是抱有敬畏之心的,隻是要求能夠得到大明皇帝的認同,取得政治地位上的平等。
說實話,松錦之戰後,明朝的遼東精銳損失殆盡,隻剩下三萬殘軍跟隨吳三桂退守孤城寧遠,再也沒有能力對後金組織有力的反擊瞭。

松錦之戰示意圖
況且此時的農民軍已經不受控制瞭,招撫策略失效。李闖軍在河南大敗官軍,打下瞭洛陽,並殺瞭福王朱常洵;而張獻忠也已出川打下瞭襄陽,殺瞭襄王朱翊銘。
在這樣的環境下,議和,停止兩線作戰是最好的出路。
當然,皇太極同意議和也許存在緩兵之計的可能,不過後金方面反對議和最強烈的不是女真八旗貴族,反而是投誠的明朝官僚,這一點和崇禎面臨大臣反對議和的情況是一樣的。
不得不感嘆,很多時候,鉆進牛角尖而不知道變通的儒傢子弟,確實誤國。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註我吧!】

明末農民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