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君”與“愛國”是對等的嗎?如何詮釋“忠君愛國”?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如何詮釋“忠君愛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我們常說,“傢國情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而“傢國情懷”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精神和心懷天下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
在中國歷史上,每當內亂紛紜、外敵入侵之際,就會有士大夫或英雄人物挺身而出,“鐵肩擔道義”,擔負起對抗強暴、力挽狂瀾的重任。
但有一個現象需要引起註意:古代的“忠君”與“愛國”常常混為一談,可謂是一筆分不清的“糊塗賬”。

例如《孟子》中說“聖人三日無君則惶惶然”,蘇軾也曾評價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杜甫雖然終身不得重用卻“一飯未嘗忘君”。
明代的“讀書種子”方孝孺更是為瞭效忠建文帝,拒不為謀逆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不僅自己被凌遲處死,還連累親友,被誅瞭十族(“九族”還要加上學生)。所以魯迅先生認為他頗有些“迂”:誰當皇帝本就是他們朱傢的傢事,何必如此固執!
那麼,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忠君”與“愛國”不分的現象呢?
首先,自然應該站在古人的角度歷史地認識這種現象,畢竟我們無法要求古人具有現代意識;另外,當然也要認清這種觀念的歷史局限性,剔除糟粕,以服務於未來。
在中國封建社會,所謂的“國”就是“天下”,“天下”不是普通庶民的“天下”,而是皇帝的“天下”——皇帝的“傢”,這是皇帝傢族的整體利益。用希臘思想傢亞裡斯多德的話說,這叫“傢族統治”模式。
《禮記》中說,中國歷史經歷兩個階段:一是“天下為公”階段,二是“傢天下”階段;“天下為公”階段已經過去,如堯舜禹或原始共產主義階段;先秦以後的古代社會是“傢天下”階段。
儒傢思想的全部命題始終圍繞著如何治理“傢天下”展開討論。如君臣父子之道、忠君愛國之道、心性修養之道,等等。
中國社會的“傢天下”從商周開始,直至清朝,即先秦兩漢、唐宋元明清。

中國古代的“傢天下”文化和儒傢思想有關。
儒傢最看重社會的整體利益即國傢利益。儒傢認為,個人是社會的一份子,有義務為國傢和社會服務。這是儒傢思想的精華。
但中國古代社會是封建君主制社會,國傢的所有權力掌握在皇帝傢族手裡,所以國傢、社會的利益首先是指皇帝傢族的利益,而非普通庶民的利益(權利)。
從這個層面說,中國古代社會不同於西方古典文明的“國傢”模式。
在希臘、羅馬時代,國傢是指由全體公民組成的集團,如雅典公民團體、羅馬公民團體。這種公民團體集體參政、議政,共同商討和決定國傢大事。所以雅典國傢又叫民主制國傢,羅馬社會又叫羅馬共和國。
希臘、羅馬文明的“國傢”概念和全體公民的利益有關,公民占全國總人口的一部分,其餘人口或者是奴隸,或者是外國人。
希臘、羅馬社會的奴隸或外國人不是公民,沒有公民權,所以希臘、羅馬的國傢模式存在歷史的局限性。

中國古代社會又叫封建社會或君主制社會,真正的“封建社會”不是秦漢以後的朝代,而是夏商周。
比如西周,周天子分封諸侯,周天子在上,諸侯在下;周天子負責統領天下,諸侯負責治理地方,這種等級秩序不能顛倒或混亂。天子和諸侯的關系既是親戚,又是臣民,這叫尊尊和親親。
秦朝以後,中國進入郡縣制社會。秦漢以後的郡縣制不同於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的諸侯權力很大,有獨立封地,可以自主收稅和任免官吏。
郡縣制則不同,郡縣制的地方長官由皇帝獨立任免,地方長官沒有封地,沒有賦稅權,隻是依靠朝廷俸祿生活。
雖然秦漢後的郡縣制不同於西周的分封制,但維持社會秩序的意識形態基本一致,即儒傢提倡的周禮,或叫君君臣臣之道。
從歷史上看,中國古代的“天下”是某一姓氏的天下,古代的“國”是某一傢族的“國”,和普通庶民的權利沒有直接關系。或者說,中國古代的“天下”、“國傢”和“傢族統治”實質上是一回事。
如西周的“國”是周代皇族的天下、秦朝的“國”是秦始皇的天下、漢朝的“國”是劉邦一傢的天下、唐代的“國”是李淵或李世民一傢的天下、清朝的“國”是愛新覺羅氏的天下,等等。
在這種社會形式中,天下、國傢和皇族利益是一個概念,本質上沒有區別。
所以儒傢思想歷來重視“孝”道,如君臣、父子、臣民。在儒傢看來,君臣、父子、臣民的關系和父子的關系很相似;其中既包含等級,又包含情感,這叫“禮”和“仁”的統一。

中國古代地方官又叫父母官:地方官既是百姓的衣食父母,又是百姓的國傢權威,兩者同時兼備。
根據傢族統治模式,儒傢提出的口號是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無論處在哪個層次,治國安邦都是某一皇族的分內事,和庶民的權力無關。
中國古代百姓又叫草民、庶民或臣民,無論怎麼稱呼,臣民及其財產都是皇帝一傢的權利,屬於私有財產。換言之,普通臣民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
孟子說,社會分為兩大階層:一是食人者,二是食於人者;食人者供養別人,食於人者被別人供養。
用馬克思的階級分析話語說,這叫古代的階級壓迫;用現代社會學的話說,這叫社會分工。
從古代社會關系上說,國傢的土地、財物以及庶民屬於皇帝傢族的私有財產——動產或不動產。這是“傢天下”統治模式的基本含義。
從法律上說,國傢權力掌握在皇帝傢族手裡,普通庶民沒有獨立權利,庶民和皇權的關系是依附和被依附的關系。
中國古代有科舉取士的辦法,目的是從民間籠絡人才,負責治理國傢。
其實科舉高中的人才本質上是為皇傢服務,用現代的話說,叫高級打工仔。
但打工仔不是老板,充其量算是總經理,如果幹得好可以升職加薪,如果幹不好會被皇帝炒魷魚。即使像李斯、韓信、魏征、曾國藩、李鴻章那樣的高級官吏也是打工仔。
封建社會的各級官吏沒有獨立人格,他們的思想意識要服從於皇權,他們和皇權的關系依然是依附和被依附的關系。

中國儒傢思想可以解釋這一點。儒傢思想對皇傢官吏的基本要求是“怨而不怒”。
所謂“怨”是指對皇帝的做法有看法或有意見,但前提是不能否定皇帝,否則就是大逆不道。
如古代的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都寫過包含“埋怨”情緒的詩歌,像屈原的《離騷 》、杜甫的“三吏三別”、白居易的《長恨歌》,但他們從來沒有否定皇權的思想。
“怒”就是否定皇權,是道德意義上的大逆不道,對於古代知識分子而言,這顯然是一種奢侈。
至於什麼樣的人敢於對皇權發怒呢,就是像陳勝、吳廣、張角、黃巢那樣的農民義軍瞭。《水滸傳》中的李逵、魯智深也屬於這種類型的人。
中國古代“傢國”不分的思想從晚清以後發生變化,即孫中山提出的“天下為公”理念。
孫中山的思想並非完全來自西方,而是和中國古代文化有關聯。
如“禮記”早就提出“天下為公”的思想,隻不過孔子認可西周那樣的“傢天下”社會,而非逝去的“堯舜禹”時期。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對方孝孺式的“愚忠”並不贊成的魯迅,對他仍然是尊重甚至是痛惜的,這一點從他以方孝孺之“迂”來比他最喜愛的青年作傢、“左聯“五烈士之一的柔石這件事中可見一斑。
總之,傢國情懷、愛國主義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優良傳統,對於這種傳統我們應當發揚光大,隻不過應當根據新時代的要求,除其糟粕,取其精華,這也是現代文明社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