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和智慧有什麼區別?看看周朝的分封制有多智慧?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周朝的分封制有多智慧?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將一古人和一現代人放到一起對比,現代人的“智商”可能會碾壓古代人,但在智慧方面卻不一定能辦到。
智慧是個廣泛定義,不限於具體領域,智商高的人也許會是一個智慧的人,擁有智慧的智商卻不一定高。我之所以將兩者並提,隻是一種簡單區分罷瞭。
現代社會,科技飛速發展,近200年的發展便超過過去5000年的歷史,這依賴於人的智商。人類智商的提高,改善社會,使我們的壽命、物質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但人們的“智慧”,卻隨之降低。

常見的如生活水平提高,人的壓力卻大瞭。物質生活提高,人卻更容易墮落瞭。社會的進步,也許導致精神的退步。所以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國學,希望借助古人的智慧來引導自己的精神世界,可惜事與願違。
他們做錯瞭麼?沒有,隻是方法不對!古人的著作與思想,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環境,隻有搞明白他們想要解決什麼問題,我們才能真正明白先賢們在說什麼。換句話說,我們要瞭解歷史。
夏朝離我們太遠,商朝又處於蒙昧期,而周朝卻影響我們數千年,對華夏文明,周起到承上啟下乃至奠基的作用。

周起源於如今的陜西,在3000年前,雖算不得荒涼之地,卻比中原要差得多。任何時代,驅動人前行的隻有利益。周部落環境差,就會向往更好的地方,可那裡盤踞著強大的“敵人”,怎麼辦?武力征服。
一個體格瘦弱的人,如何打敗一個又高又壯的敵人?最簡單的辦法便是聯絡一群弱小的人,人多力量大。周部落是個小部落,土地尚且肥沃,但受限於地形,人口自然不會太多,人少便意味著士兵少,打起仗來占不瞭什麼優勢。
周文王、周武王便想著聯絡其他諸侯,據說太子發(周武王)第一次會師孟津,與會者800諸侯,哪怕一個諸侯就帶10個人,也足有8000人瞭,若再多點湊支5萬到8萬的人應該不難。

第一次會盟,周武王本沒打算起兵伐商,一是時機未到,他剛剛掌權信服者不是很多,二是看看有多少人願意跟自己幹。武王看到“軍心可用”,與諸侯商量完正式出兵後,便各自散去,直到伐商的那一天。
武王贏瞭紂王,卻沒法占據整個商朝天下,一個原因——實力不足!對不服周朝統治的人,得慢慢解決,不過首要問題是遷都。遷都的原因有二,一是為瞭便於統治殷商遺民以及夷族部落,另一個隻是為瞭更好的發展。
周武王命令周公旦營建新都,這個新都便是洛邑。洛邑影響深遠,最早的“中國”指的便是洛邑。周王室占據洛邑,親近的諸侯散佈周邊,以衛王室,周朝防誰?主要是殷商遺民。

跟隨周朝起兵的諸侯太多,土地雖多可也有限,更何況還會有新的諸侯誕生,土地卻無法滿足諸侯,這怎麼辦?諸侯帶著自己人親自去拿。
史記上記載,周朝封薑尚於齊,周公於魯,召公於燕。關鍵是齊、魯、燕的土地本不屬於周朝,周天子將些土地分給他們,薑尚、周公、召公就能占有嗎?自然不是,他們靠軍隊一步步打下來的。
薑太公滅瞭萊侯(東夷部落),燕同狄人相爭,周公更是發動東征,以討伐不服周朝統治的諸侯。武力奪天下,卻不能治理天下,周公便發明“禮”。

禮是什麼?它是一種秩序。禮將周朝化作一個大傢族,周天子是大傢長,諸侯是傢庭成員。一旦有人不懂規矩,周天子譴責他麼?不,他會號召諸侯一起攻伐他,說白瞭,武力才是保證規矩得以實行的根本。
周公用“禮”將周天子放到權力最高位,隻有周天子才有評判對錯的權力,以及封賞。周朝偌大的版圖怎麼來的,是周天子打下來的麼?不,諸侯出力更多。
非子(秦國祖先)因功受封於秦,自此有瞭秦國基業。最初秦不過一城,而且環境惡劣,但歷代秦人通過不斷征伐,將秦國領土一步步擴大,到春秋時期,才有秦穆公敢與中原諸侯爭鋒的實力。

秦國能開拓西疆,便在於周天子賜予對方的“征伐”權——秦國拿下的土地,上報周天子,周天子再賜予秦。這種做法,自周公秉政後便開始,這是周朝穩住江山的原因,也是周朝滅亡的原因。
我們從春秋倒著讀歷史,認為分封制滅亡瞭周朝,可事實呢?周朝勢力弱小,卻能奪取商天下,依靠的是聯合諸侯的本事。等到商滅之後,這些諸侯既是幫手,也是阻礙,更別說中原腹地的殷商遺民,以及諸多夷族。
分封有點類似後世的分傢,隻不過隻有一個名義。好比薑尚、召公、周公,帶著自己的屬民去開疆拓土,周天子沒幫一點忙,能不能打下來,完全看薑尚三人。不過,換作你,是否願意願意?

薑尚有兩種選擇,一是留在洛邑當一個沒有實際封地的“尚父”,另一個是為子孫後代打下一片基業,選擇不是太難。周天子得到什麼?他得到一個安穩的江山,這是雙贏。
周王朝用一紙“空文”,沒付出一丁點的實際利益,卻坐穩天下,空手套白狼也不過如此。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覷。
周朝800年江山,與其是毀在分封制手裡,不如說是毀在土地問題上,不過這就是下個問題瞭,我們改天再聊!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