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揭秘:古代為什麼要花大功夫把人發配到千裡之外?

揭秘:古代為什麼要花大功夫把人發配到千裡之外?

時間:2019-12-31 08:03:21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古代要花大功夫把人發配千裡之外?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發配又叫流刑,即流放之刑,也就是把違法犯罪之人送往邊疆蠻荒地區服勞役和兵役。

這種刑罰在中國古代司法制度中是比較重的刑罰瞭,可以說僅次於死刑。邊疆苦寒,生活條件極差,一般來說,被發配到邊疆的囚徒遲早會因繁重的勞役而被折磨致死。而且有的年齡比較大或是身體不好的囚犯,可能還沒有到地方,在路上就死掉瞭。相比於男性囚犯,女犯更慘,不僅要服勞役,還會遭到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凌辱。比如在清代,有發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的規定,女犯一旦遭到這個處罰,還不如直接抹脖子死瞭算瞭。

更重要的是,古代人一般都重鄉梓,講究落葉歸根,可一旦被發配到邊疆去充軍或服役,那基本上大概率這輩子就客死他鄉瞭,這對中國人來說是很難以接受的事情瞭。

但是,在統治者看來,這其實是一種偌大的恩典。為什麼呢?因為被流放的囚犯一般犯的都是實打實的死罪,統治者仁慈,不忍賜死,或是念及其人或傢族曾有功於國傢,才決定免其死罪,改為流刑。

也就是說,統治者認為流放再差,好歹能保一條命,總比死掉強,但這僅僅是針對達官貴族來說。古代不少高級官員也曾因龍顏震怒而遭到發配,但由於大傢都知道這種流放就是皇帝借故訓斥或是找人背鍋,早晚有一天人傢還要官復原職,加之傢族到處奔走,打點上下,所以流放本身反倒成瞭長途旅行,路途上輕松自在,飲食起居都有人伺候,到瞭地方不僅不用服苦役,地方官還要出城迎接,伺候周到,心裡還得想著,可算逮著個機會好好拍拍人傢的馬屁,放平時人傢可能正眼都不瞧你。

普通人遭到流放那就慘瞭,與其要承受那麼多苦難,最後客死他鄉,無人埋葬,倒不如直接一刀砍死,好歹沒有痛苦,還能有人給收屍。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